APP下载

IT人才培养中项目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3-04-29于晓强邢军陶学恒

计算机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

于晓强 邢军 陶学恒

摘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针对计算机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利用实际项目案例进行项目研发或训练,在项目卖施过程中按照“教师指导、以老带新、全程跟踪”的方针进行指导、跟踪,使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均衡发展。

关键词:项目训练;IT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以老带新;全程跟踪

1.国内IT人才培养现状

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信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同样得到了大力发展。大连市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早,已经发展为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9月视察大连高新技术园区软件园时提出的“大连软件产业要争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目标,这几年大连市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年均近70%的速度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大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朝着成为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方向努力建设。

IT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IT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院校。截至2010年,全国设有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有526所。这些学校按照既定的教育大纲进行人才培养,每年本科生在校生达到4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到10万人。

另一方面,我国近几年IT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日显突出。根据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我国IT人才缺口约为每年50万人,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据统计,大连市每年软件人才缺口达1万人以上,甚至超过了整个大连高校IT类专业毕业生的人数。

作为企业,公司希望招聘到能够直接或者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的毕业生;作为毕业生,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本行业的工作单位顺利就业。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IT企业及各大外包服务企业人才缺口比较大,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许多IT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就业困难,有的甚至根本不找本行业方面的工作。究其原因,是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养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2.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正常的软件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即大量的程序员、适量的系统分析师和系统设计师、少量的系统架构师。但我国高校所培养的IT人才中有80%左右是按照系统设计师进行培养的。同时,由于实践训练不足,又使这些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有限。

2.2专业知识陈旧

高等院校是我国IT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力量。各院校IT人才的培养方案绝大部分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制定的,培养方案雷同。另外,IT行业中应用的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其技术更新速度基本以年为单位,甚至以月为单位。但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的更新根本无法跟上这样的更新速度,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更新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才需求与供应无法接轨,导致学生就业受阻。

2.3工程实践经验缺乏

IT公司招聘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员工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缺乏工程实践能力。这一方面源于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另一方面源于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毕业设计阶段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机会。

2.4综合素质不完善

IT人才不仅仅是程序员,而是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李未院士也曾提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围绕“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方针。一名优秀的IT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由国内最大的IT人才服务中心和国内权威心理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IT从业人员心理特征研究报告”显示,IT从业人员应具备12种职业素质,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依次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和大局观。可见,一名优秀的IT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依靠一套教学计划、一组课程,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作用,以便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实践、沟通、团队协作能力上与就业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的偏差,如何使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能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得以锻炼、提高,并得到就业单位认可,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深化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并实施了以“校企合作、内外结合”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

3.项目训练模式的应用

在IT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项目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在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用于项目训练模式的项目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按照课程群设计的、既相互独立又可灵活组合的专题训练;二是各个教师团队所研发的实际项目;三是与企业合作开设的项目实训,如CSTP职业训练基地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所提供的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3.1具体做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项目训练环节,我们都按照“教师指导、以老带新、全程跟踪”的指导方针对整个项目训练过程进行指导、跟踪,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对于项目需求、小组成员沟通、相互协作、项目规划等方面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来源的不同,具体做法也略微有所差异。

1)教师指导。

教师是学生实践环节的组织者、规划者和督促者。项目训练是否能够达到如期效果,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项目来源是什么,教师都要做好项目指导工作,主要工作包括3方面的内容。

一是进行项目需求的分析与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清楚项目的目的、意义、具体功能需求、数据需求,确保需求理解的准确性,并对学生撰写的需求分析报告进行提问、审核。

二是协助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系统结构设计、制定研发进度计划。项目小组成立后,教师需要根据项目中各模块任务量的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协助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分工,并与小组成员讨论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最后对小组成员撰写的系统设计说明书进行审核。

三是进行技术指导。在这个环节中,由于一个教师很难掌握或者涉猎学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我们采用整体指导的模式进行指导,即由多名不同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对项目小组的技术指导。

2)以老带新。

以老带新,就是让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与项目研发。

在课程、技术学习上,主要采用“以课程外内容为主,以课程内知识辅导为辅”的方式。我们让二年级的学生带领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让三年级的学生带领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并让二、三年级的学生定期讨论(一般是每周一次)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疑问以及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让参与自主学习的所有负责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并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内容,以便于大家相互学习。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老带新的方式主要应用于实际项目的研发,参与研发的学生以三、四年级为主,二年级为辅。在研发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三、四年级学生的指导,二年级学生则由项目小组中三、四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只负责对他们的工作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和个别指导。

3)全程跟踪。

全程跟踪指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项目进度的检查。无论是在以老带新的课程中,技术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抑或是项目实训或专题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项目进展情况,都不能完全依赖于项目小组的负责人,教师需要适时地进行检查,起到督促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高年级学生定时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度、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在专题训练、项目实训以及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项目小组以及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是保证项目顺利的基本手段之一。项目小组每完成一个或几个功能,教师都需要对界面、功能实现、异常处理等方面进行检查,以保证所实现的功能与用户需求一致,在技术上没有常见漏洞存在。

3.2实际效果

项目训练模式以及“教师指导、以老带新、全程跟踪”指导方针的应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仅2011年和2012年,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在参加本专业相关科技竞赛中的获奖数量达到近30项,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打破了以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低迷和被动局面。与此同时,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例如,大连工业大学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监考任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网站、大学生科技创新网、调串课管理系统、四六级网络报名暨成绩查询系统等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各年级学生合作开发完成的。

4.结语

IT人才培养过程中,项目训练模式的应用确实提高了很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已经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数量的不足使我们不能很好地对各项目小组进行有效的检查,浑水摸鱼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实际项目以及项目案例的不足,也造成了多个项目小组完成同一个项目的情况。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如何设计合适的项目案例、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将各门课程所学知识能够融合贯通,应用于实际项目研发中,仍然是IT人才培养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星,振兴大潮涌风顺正扬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考察纪实[N],辽宁日报,2007-09-15(A1).

[2]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8-10.

[3]王小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专辑):184-186.

[4]郭银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3):6-9.

[5]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高等院校IT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9(增刊1):42-45.

[6]东方标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中国IT从业人员心理特征研究报告[R],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研究所,2007.

[7]姚春龙,于晓强,唐晓君。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3):164-165.

(见习编辑:刘丽丽)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能力
强化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强化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五层次、十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卓越计划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论“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新形势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