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的影响

2013-04-29张举玺

新闻爱好者 2013年9期

张举玺

【摘要】舆论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推行苏联新闻改革的措施之一,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舆论多元化的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新闻自由,而是为了配合戈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允许媒体多元化揭露所有阻碍全面改革的缺点和不正当现象,以争取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避开苏共保守派势力的阻挠,推进改革。然而,舆论多元化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偏离了原定目标,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造成了严重影响。重新回顾与厘清舆论多元化的内涵与性质,有助于我们立体观察它在实施过程中的嬗变,以及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造成的严重危害。

【关键词】舆论多元化;新闻思想;苏联晚期

戈尔巴乔夫当年倡导和实施的舆论多元化,一直备受俄罗斯新闻学界的关注和争议,至今未休。有学者认为,“舆论多元化”本身是个政治术语,它由“政治多元化”演变而来,即各反对党派借助媒介舆论,各抒己见,形成多元化政治观点,以影响和动摇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地位。也有学者认为,舆论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为了借助媒介力量,构建多元化舆论场,以分散苏共保守势力的注意力,推进政治经济改革而提出来的。这里,笔者试图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考察舆论多元化,并探讨它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一、舆论多元化的含义

“舆论多元化”是由“舆论”和“多元化”组合而成的。

1.舆论

关于舆论的概念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人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都认识到了舆论的重要性,然而,对于舆论的定义,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共同意见即舆论。但是,学界对这种定义并不看好,原因在于舆论的核心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存在较大分歧。

为了消除分歧,学界不再仅仅停留在舆论是什么的争论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比如“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等,并试图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找出其间的共性含义。但是,学者们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侧重点不同,不管怎样去分析和揭示舆论要素,都无法找到舆论的普遍特性,因此对舆论所下定义,都存在学科的局限性。

虽然让多学科普遍接受的舆论定义没有找到,但是学者们在大争论中却发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说,舆论的本体是“意见”。意见的流动问题始终是舆论传播所关注的核心。这里的意见是指对某一事情的一定看法或想法,通常是通过态度、信念和价值来表现的。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意见概念,意见即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换而言之,意见也可以用行为去表达,比如用服从或者抗议等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说来,态度与意见之间也存在差别,具体地说,态度是对事物的一种基本倾向,是一种直接和直观的感性定向。意见则是对某种时局的理性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舆论形成过程有两个要素密不可分:一是自发地产生于群众的议题,二是被利益集团有目的地引导。社会一旦发生什么新问题,就会有相应的议题或思潮出现,一些人会敏锐地把握时机,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经济基础上,用既有的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达对该问题的意见和态度。随着持有类似意见和态度的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逐步聚集,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内不断传播,最后凝聚成令人注目的社会议题或群体意见。在这种语境下,某些政治团体领袖或权威人物,会根据社会群体的意愿,有目的地迎合需求,积极设置议程,提出相应主张或号召,以引起社会广泛共鸣,最后形成社会舆论。社会舆论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意见或态度先从群众中来,经权威人士有目的地设置,再传播到群众中去。[1]

新闻媒介在反映社会舆论,积极推动、促成和引导社会舆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种社会舆论若只停留在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中,它所发挥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经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新闻界又被公认为“舆论界”。有的政治集团利用新闻传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气”,以试探社会舆论反应,这是对新闻工具舆论作用的进一步扩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舆论与新闻关系密切。[2]

新闻媒介不时介入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并代表舆论,二是引发舆论,三是引导舆论。[3]

由此可见,舆论即群众的言论,是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以言语、情感、行为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大体一致的信念和态度,通过新闻媒介,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以唤起民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注意力,最后凝练成社会舆论,以达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目的。

2.多元化

关于多元化的概念是个仁者见仁的话题,原本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由多种独立的、不相互依存的实体构成的,并且始终是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由统一性向多样化发展。

笔者认为,多元化不同于多样化,多样化指一个统一的或共同的东西有越来越多的不同表现。多样性并不排斥统一性或共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正如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样。比如人人都要穿衣服,这是共同的,但衣服的花样是各色各样的,尤其是女装,颜色艳丽,花样翻新。这是多样化,不是多元化。

多元化显然不同于多样化。俄文中的多元化(плюрализм)一词是从英文引进的,而英文中的Pluralize(多元化)是由Pluralism(多元论)引申出来的。从字面上说,多元化就是多数化,但多元论绝不仅仅主张事物是由多数组成部分构成的,而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如众所知,唯物论主张精神从属于物质,唯心论主张物质从属于精神,因而它们都是一元论,不是多元论。但是,多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即主张世界是由多数彼此独立的组成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缺乏从属性或统一性。比如,主张心物平行的二元论就是一种多元论。此外,承认物质或精神是最后的实在,却否定物质本身或精神本身的内在有机联系,也可以说是多元论。比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可以称为唯物主义多元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可以称为唯心主义多元论。[4]

由此可见,多元论在哲学上是以承认世界的多元化或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为前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彻底否定统一性,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统一性。可以说,多元化现象就是指完全缺乏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性,统一物分为彼此绝对独立或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多元化就是多中心,多元论就是多中心论。诚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相对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很难截然分开,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多元化和多样化之间存在着不容抹杀的界限。我们且按照这一理解就可以得出多元化定义。

多元化的简要定义应该是多个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独立并行、平起平坐的物体、人员、意识、观念、文化、机构或组织等。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意味着更多。多元化可以应用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经营、投资、市场、教育、思维方式、舆论等。

由此看来,多元化意味着多种利益集团、政治力量、决策中心的共存与相互制衡。多元化之所以产生,首先是因为没有一个压倒一切其他力量的绝对权威,其次是因为存在着鼓励多种权力参与竞争的机制。

3.舆论多元化

什么是舆论多元化?从上述关于“舆论”和“多元化”的分析论述结果,我们可以给“舆论多元化”下个定义:舆论多元化,就是各个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和团体,都有平等利用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建议与要求的权利。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倡舆论多元化,就是要求执政的共产党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放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主张,党不应垄断领导作用和垄断探索的权利;认为党领导舆论,以马克思主义引导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起主导作用,会导致僵化、教条主义和官僚专制主义,窒息人们的首创精神。因此,他要求所有大众传媒要推行舆论多元化,其目的就是要促进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建立,并使党的思想来源和指导思想多元化。[5]

二、舆论多元化的本质

1917年11月10日,即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三天,列宁签署了新闻出版法令,封闭了一批鼓噪要推翻苏维埃政权的资产阶级报刊。西方资产阶级报刊和俄国资产阶级文人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辩驳中,列宁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论断:“出版自由会加强世界资产阶级的力量。”

这一特定环境下提出的论断,在斯大林时期演变成了舆论必须一律。人民管理体制向党代表人民管理体制的转变,从舆论工具的管理机制上保护了这一做法。当时,苏联不仅在宣传口径上坚持舆论一律,而且全苏新闻事业的巨细事务,都由斯大林和苏共中央包办。[6]1948年,苏共中央曾为一份普通的《鳄鱼》杂志作出决议:更换主编,扩大杂志0.5个印张。

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大力破除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鼎力促进舆论界的改革,借以推动苏联的民主建设。他提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社会地位和加速舆论工具大众化的方针,批准塔斯社可以不经过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直接向世界发布新闻。赫鲁晓夫的女婿、《消息报》主编阿朱别伊,则促成了苏联新闻社的成立。塔斯社的独立和带有“民间”性质的苏联新闻社的出现,打破了通讯社必须由党中央直接管理的惯例。

舆论一律的观念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一个典型的事例是,1980年4月苏共中央和苏维埃最高主席团授予勃列日涅夫列宁奖金的消息,《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都在同一天的第一版使用了同一个主标题《始终不渝为和平而奋斗》,副标题和内容也完全相同。根据勃列日涅夫的舆论观,苏联权威教科书认为舆论系统“是社会政治报道活动的一种形式”,其功能是“用共产主义精神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形成人们的观点、志向和理想”[7]。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后,尖锐地批评苏联社会发展停滞、面临危机,必须彻底改革。他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理论界、新闻界多次探讨舆论工具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地位及作用。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闭幕不久,中央就召开了全苏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会上要求苏联所有的舆论工具都应贯彻党的公开性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参与和促进改革。他要求舆论界与社会改革现实“对表”。戈尔巴乔夫明确提出:“为了加深社会主义民主和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舆论工具。”“为了使整个社会参与讨论,广开言路是非常有益的;这也可以说是要使每一种报刊上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戈尔巴乔夫为这种舆论多元化的注释是,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公开讨论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扩大社会监督,以完善和保证党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在这里,戈尔巴乔夫明确地将舆论界放在了国家和社会监督体系的位置。[8]

针对苏联过去片面强调社会主义“政治上、道义上一致”的传统观念,以及党内外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的实际做法,强调并推行舆论多元化。如果出发点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地位,改善民生条件,可以说,这无可非议。

但是,戈尔巴乔夫则是片面强调舆论多元化,允许并鼓励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由泛滥。确切地说,改革之初,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去反对马克思主义,也没必要去鼓励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只是在极力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他发现苏共党内积弊如山,重重保守势力严重制约着经济改革措施的实行。所以,他急于求成,以社会存在不同利益群体为由,重用那些在思想、理论、舆论、文艺等领域主张自由的人或持不同政见者,大力提倡“意见多元论”“言论多样性”,夸大个人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作用,推进各种思潮进行“百家争鸣”,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进而怀疑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在搞“精神垄断”,以至于他最后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9]

如此看来,戈尔巴乔夫推崇舆论多元化的本质就是要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而使苏共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使资产阶级思想成为其指导思想的一元。只允许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思想公开发表,而决不许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进行反驳。[10]同时,推行舆论多元化的目的还在于让广大党员动摇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党的前途失去信心,使阵营最终溃散或者无疾而亡。

三、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的影响

前面分析了舆论多元化的含义与实质,下面着重观察一下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造成的深刻影响:

(一)多党制确立,苏共失去对舆论阵地的领导

舆论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继“公开性”原则之后,推出的又一大“革命性”倡议。准确地说,舆论多元化是从戈尔巴乔夫的意见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等步步演变过来的。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多元化是他的政治多元化的舆论准备,政治多元化则是他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必然归宿。

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就是对新闻舆论工具实行“开禁”,允许人们有批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而唯独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批评的自由和社会主义的地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多元化就是要搞多党制,反对苏共对权力的“垄断”。他认为,实行多党制是“真正民主制度的特征”,只有这样做,才能消除党的“政治垄断”现象,排除“官僚管理体制的独裁专政”。

从1987年起苏共党内逐渐形成了三大派别,即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所谓“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所谓“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所谓“主流派”,而且斗争不断加剧。

在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的倡议下,苏联国内一夜之间冒出了大大小小6万多个不同的政治组织和派别,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人物以其本来面目粉墨登场。从此,各派政治力量在混乱中向苏共夺权,致使苏共丧失领导权,丧失执政地位。1990年3月,苏联举行人代会,修改宪法第6条,取消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正式确立多党制。

自此,苏联新闻事业脱党去共化的演变在法律程序上宣告完成。

(二)媒介逐步进入无政府状态

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执政党坚持对新闻事业进行领导,这是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苏联晚期新闻事业由于受到舆论多元化的冲击,先前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种行政管理措施被逐步明令废止,导致苏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在短期内完全放弃了对原属媒介机构的直接领导。大批媒介机构纷纷独立,各自为政,从制度上放弃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从根本上抛弃了党性原则。

特别是1990年6月,苏联政府颁布《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规定“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以及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登记创办媒介机构的权利”这使反对党派、团体和私人办报完全合法化。到1990年10月,在短短4个月内,苏联就有700多家报刊进行了登记,其中私人报刊约占七分之一。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独立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相关独立经营频道。苏联媒介领域从此进入了无政府状态。

在上述媒介机构中,约有三分之一新创刊的媒介属于苏共各反对派政党,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各种反共言论,甚至不断刊登那些退党者的文章,污蔑继续留在苏共党内的都是些“不正派的人”,直接导致退党人数剧增,从心理上起到了瓦解苏共的作用。[11]与此同时,原属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一些大报大刊,如《真理报》《共青团真理报》《劳动报》《红星报》《莫斯科新闻》《文学报》《消息报》等许多机关报刊都纷纷脱离原属机关,宣告独立。《消息报》甚至长期批评苏共和苏联政府,支持各地的“民主派”和民族主义者。[12]

(三)负面新闻虚假新闻泛滥成灾

媒介脱离苏共管理之后,仿佛脱缰的野马、出笼的猛虎,任何一件小事,不管是今天的一件交通意外还是历史上的一件错案,都能成为新闻媒体长篇累牍报道和炒作的对象。

媒介纷纷扬扬揭露官场的黑暗、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文章,以及夸大其词、淋漓尽致地宣扬酗酒、吸毒、赌博、卖淫等社会阴暗面,严重扰乱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那些激进派报刊还大量刊登否定苏联历史和歪曲苏共历史功绩的文章、发生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和失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阴谋家无限夸大和歪曲后渲染于报端。为了扩大发行量,一些媒体不惜煽风点火,故意捏造耸人听闻、荒诞无稽的假新闻以吸引读者眼球。有些反对派报刊不惜重金,专门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和权威人士,开辟专栏,针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大肆造谣,戏说民族关系,蛊惑民族独立等。这些虚假新闻和虚无报道,很快就引起民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国内民族矛盾尖锐。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对苏共的威信丧失殆尽,自第二次卫国战争养成的民族自豪感受到沉重打击。

(四)内外媒介勾结形成反共浪潮

舆论多元化为西方反共思潮提供机会,内外媒介勾结,沆瀣一气,形形色色的反共势力,如同山洪般奔涌而出,在苏联境内外策动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浪潮。

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从1987年1月起,完全停止干扰英国BBC对苏联的广播。随后,对美国之音和欧洲自由广播电台等多家西方电台的对苏广播开放了领空与频道管制。从此,苏联民众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到来自西方自由电台的声音。这些西方国家政府的喉舌大肆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介绍西方对苏联改革的态度和观点,用西方的立场和视角评价苏联的政治局势。这对当时正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苏联人来说,其蛊惑性、煽动性不言自明。对此,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认为,“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的允诺更重要。对美国来说,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是,苏联并没有就此打住,同年12月,苏联决定拨款400万外汇卢布,进口20种西方国家的报刊,在国内公开出售。这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对苏联的舆论攻势。[12]

综上所述,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舆论多元化,在执政的最初几年里,新闻解禁,批评的声音增多,可读性增强,读者也随之增多,这些都证明了舆论多元化的积极作用。但是,戈尔巴乔夫高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指望靠新闻自由去推动政治改革,却没有料到舆论多元化的自由会带来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苏联媒介在改革中被反对派言论裹挟着,一步步偏离改革目标,走向异化。

与此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和社团组织掀起办报热潮,大肆宣传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把苏联新闻业变成了一片无政府主义的海洋。可以说,舆论多元化起初虽然不是为了直接推进新闻自由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则极大地刺激了新闻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使苏共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才构建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厦,在短短五六年间就从内部垮塌,并最终促成了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自由化与苏共亡党关系研究》(11BXW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ke.com/wiki/%e8%88%86%e8%ae%ba.

[2]http://wenku.baidu.com/view/4f980e37b90d6c85ec3ac695.html;http://cache.baiducontent.com.

[3]http://baike.baidu.com/view/83472.html.

[4]黄枬森.试论多元化[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6]Алтунян А. О единстве,гласности и плюрализме//Знамя.-2001.-№2.-С.174.

[7]Прохоров.Е.П.《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журналистики》1980г.

[8]唐惠虎.戈尔巴乔夫舆论观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1989(4).

[9]李慎明.居安思危之三: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d50110102e00v.html.

[10]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反思:“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J].红旗文稿,2012(5).

[11]Ненашев М. Ф. Иллюзии свободы:российские СМИ в эпоху перемен (1985-2009)-М.:Логос,2010.с-37.

[12]赵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J].求是,2010(21).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