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学项目设计实践研究
2013-04-29徐炜
徐炜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数控加工专业新课改教材《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学项目的梳理,对部分项目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项目 教学设计
2007年,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数控加工作为第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专业,实施以“项目教学”为特征的新课程改革。2009年,作为本专业新课改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材出版;2011年,在广泛听取中职学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课改小组对该教材作了较大修改,出版发行第二版。笔者作为教材(第二版)的执行主编,下面针对新教材谈几点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不足
1.设置教学项目
教材整合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零件和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等相关知识,以“教学项目”为主线,设置了“常用金属材料”“常见热处理”“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和“液压与气压传动装置”四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了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以应用实例为先导,配置了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图片,并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同时,考虑到学生拓宽就业面和继续学习的需求,第二版教材扩充了“轮系”的相关知识,新增了“平面四杆机构”课题作为选学内容。
2.设备与内容结合
区别于同类型教材,本教材较紧密地将数控专业设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在绪论中,有别于其他同类教材,将数控车床结构作为“认识机械”的设备;在学习“认识齿轮传动”任务时,以“数控机床分段无级调速装置”为例进行学习。
3.教材编写的不足
教材以教学项目为主线进行编写。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进行项目教学改革,教材没有充分体现操作性强的项目化教学特点,这就使得教师无从下手。
二、师生教学理念的转变
不少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太浅,大多是“是什么、怎么做”的学习,鲜有“为什么”的理论学习。笔者认为,本课程学习对象定位为初中起点中职数控加工专业三年制学生,学生以就业为基本目标,教学中应突出對学生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个“最低目标”并不低,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均应转变理念和方法。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新教材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教师要领会项目教学的实质,即以学生学习为主,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课题或更小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二是将知识点与技能和能力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精心组织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四是创新评价方式。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项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收集信息,设计学习方案,实施项目及评价学习,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实例
即使是本课程的课改新教材,从出版那一刻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滞后于教学的实际,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新理念,以新教材为基础又不拘泥于教材。下面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本教材的教学项目实施提供几点参考。
1.金属材料项目的教学
“金属材料教学项目”往往被认为是最枯燥的教学内容,不易开展项目教学。新的课程大纲将本项目定位于“在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掌握材料分类、牌号、性能及选用”。加之数控专业新生大多已在入学初进行过钳工实训,据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任务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任务一:学生参观、调查。
教师设计相关表格和问题,明确调查任务,学生分组由组长带领,组内同学分工带着任务进行调查。
(1)参观学校机械实训工厂,询问实训同学并收集加工原料、刀具、量具以及诸如螺母、轴承、键、齿轮及机床材料等碳钢、合金钢、铸铁的基础知识,观察钢和铸铁的切屑的不同之处等。
(2)业余时间收集学校、家庭生活设施等方面的金属材料、用途(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如各种水龙头、门窗、电线、炒菜锅、菜刀、快餐盘、自行车零件等制造材料。
任务二:应用能力锻炼为主的教学。
教师在讲授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牌号识读基本知识后,由学生识读同一类材料的其他牌号,举一反三。但教学重点是材料性能、牌号与用途的统一掌握。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自行车上的螺母与机床螺母材料如何选择,为什么?丝锥为什么容易断在孔里?车削加工45号碳钢和加工合金调质钢选用的刀具为什么不一样?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的材料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连线填空,强化材料选用知识。
任务三:学生探究,表达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常常是零散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差异,但每个、每组学生观点的磨合使得“真理”逐步显现。教师要善于引导更多的学生发表“高见”,不管说的是否正确、完整,都要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认识主轴零部件项目的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是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因此,在项目教学中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往往效果较好。以“认识滚动轴承”为例,谈谈教学项目设计。
任务一:“玩”轴承、看代号。
每个学习小组得到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内外径的轴承,先让学生抢着“玩”,以兴趣为“诱饵”,满足其好奇心。“新鲜”一阵后,学生对轴承的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再观察轴承外圈上的代号钢印,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
任务二:信息处理能力的锻炼。
课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核心能力的场所之一,自我学习和信息處理能力是其中两个方面。学生自我学习教材中关于轴承代号相关知识后,教师提供常用轴承类型、基本代号表等知识,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根据轴承实物,查找轴承类型名称、内径尺寸,并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三(可选):轴承装卸。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提供学生对轴承进行装配、拆卸和润滑、密封的训练。也可以在学习轴的结构后,与平键装拆一并训练。
3.齿轮传动项目的教学
齿轮及轮系传动是教材重点教学项目之一。此项目的教学可以模拟简单的齿轮制作和轮系设计来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任务一:先讲授,后测量。
和上述两个项目不同的是,本项目拟采用教师先讲授,再进行齿轮尺寸、啮合实践。教师先讲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下同)的主要尺寸、参数、尺寸计算公式和传动比概念,分组测量一些真实齿轮的一系列尺寸,计算齿轮模数并对照标准模数表,查找误差原因。这样,将测量技术也运用到了本课程的教学中,课程之间不再是“单打独斗”,确保知识点的融合。
任务二:先失败,后成功。
教师提供齿数、模数不相同的多个齿轮,学生将两个齿轮分别安装在两根轴上(将轴固定)对齿轮进行啮合传动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大致学会装拆齿轮、平键的技术,对键的作用理解更加深刻)。当学生发现不是随便两个齿轮都可以装配在一起,也不是都能传动的时候,在失败感中激发发现、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作为引导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得到啮合条件。
学生再根据任务一的结果,选择相同模数的齿轮再次进行啮合实验,得到成功的体验,最后计算传动比。
任务三:先设计,后实践。
在教学项目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级齿轮传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采用变速滑移齿轮),计算轮系传动比,学生进行拆装减速箱试验。
4.连杆机构项目的教学
考虑到生产设备、生活中连杆机构的运用,新教材第二版新增了连杆机构教学项目。
任务:在小制作中学习。
对于中职学生,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机构的学习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了解常见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可以采用学生自制教具的方式进行教学。
发动学生准备一些竹条(甚至可以用硬纸片裁成条状代替)和小螺栓螺母,在学习结合连杆机构判断条件的情况下,根据连杆长度要求,用竹条制成四杆机构。学生操作机构,遇到机构卡死情况,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尺寸原因、叠层原因或铰链原因等)并加以改进。
四、新教材项目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一,教学项目是一个独立的项目,项目容量可大可小,可以设置大项目下的子项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项目的完整性。
第二,项目教学不排斥教学环节,也不排斥传统讲授。一般而言,复习(或导入)、新知识传授、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师生总结评价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不可或缺。
第三,项目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的内容、要求是重点。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项目和活动进行设计(包括设备、材料、教具等)。此外,教师除了教案、课件准备,还需要编制学生的学案。
五、后续思考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材第二版尽管已经出版发行,但笔者认为新教材和教学实际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改不够彻底,对项目内容没有实质性改变。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批课改教材,编写时以项目教学理念编排内容,但编写中受到理念的局限,对“项目教学”的体现不够深入,仍保留了较多的知识传授体系,项目教学可操作性不强。
其次,需要教师及时转变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项目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教师既要将教学所用到的材料、仪器设备进行合理选用,又要设计学生的活动,体现项目的教学要求,不仅工作量大,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改的落脚点是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这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