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探究
2013-04-29高增明赵连强
高增明 赵连强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239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调查,筛选出57名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结果表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同时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网络不文明行为者的内隐自尊水平要低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低内隐自尊,同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水平。
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网络行为内隐联想测验当下,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的程度,引导其合理、文明地使用网络也逐渐成为了被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其中,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选择了内隐自尊和内隐攻击性这两个维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一)网络文明调查
采用网络文明调查,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不文明行为的表现频率。随机选取2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2.63%。其中男生117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58岁。
(二)内隐自尊测试(IAT)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考察被试一致性任务和非一致性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一致性任务即把属于“自我”和“积极”的词做相同的按键反应进行归类,把属于“他人”和“消极”的词归为一类;非一致性任务即把“自我”与“消极”“他人”与“积极”等词分别归类。概念词都是自我词和他人词各5个。其中自我词包括:我、自己、本人、俺、我们;他人词包括:他、他们、外人、他人、他。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其中积极词汇包括:快乐、健康、成功、聪明、开朗、富有、美丽、出色;消极词汇包括:痛苦、疾病、失败、丑陋、阴暗、贫穷、肮脏、苦恼。从参加实验一的被试中抽取57人作为实验二的研究对象。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文明组32人,不文明组15人。以一致与非一致组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内隐自尊水平的指标。反应时之差越大,则表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三)内隐攻击性测试(IAT)
该测试的概念维度同上,属性维度的攻击性词汇包括:侵犯、攻击、搏斗、战争、报仇;非攻击性词汇包括:和平、温顺、合作、信任、仁爱。以一致与非一致组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内隐攻击性水平的指标。反应时之差越大,则表明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水平越高。被试同上。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转换后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基本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接触网络时间平均为(3.88±2.76)年,每周上网(8.82±9.06)h,每月上网平均花费37.56元(其中最高的多达180元)。在有关网络文明行为项目方面,男生的均分为23.44±7.59,女生的均分则为19.36±7.42,女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情况极其显著地好于男生(p﹤0.001)。在不文明组中男生占据了多数。经χ2检验证实在性别构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χ2=32.58,p﹤0.001)。
将文明组与不文明组的网络行为相关指标作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文明组对上网的态度明显比文明组积极(p﹤0.01),用于上网的花费也非常显著地高于文明组(p﹤0.01),而有关网络对自己学业作用的评价方面则显著低于文明组(p﹤0.05),表明过多地使用网络可能已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
(二)内隐自尊测试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在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的反应时极其显著地低于不文明组(t=-3.72,p<0.001);而在不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与不文明组被试的反应时差异并不显著。文明组被试表现出极其显著的高内隐自尊(t=3.99,p<0.001),而不文明组被试则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低内隐自尊。
(三)内隐攻击性测试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在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的反应时极其显著地高于不文明组(t=4.06,p<0.001);而在不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的反应时则十分显著地低于不文明组(t=-3.39,p<0.01)。从表中可以得到,文明组被试在一致部分的反应时极其显著地高于不一致部分(t=4.78,p<0.001),这表明文明组被试对攻击性词汇并不敏感,而是更多地把非攻击性词汇与自我联系起来,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不文明组被试在一致部分的反应时则十分显著地低于不一致部分(t=-2.87,p<0.01),这表明不文明组被试更多地把攻击性词汇与自我联系起来,对攻击性词汇更加敏感,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
三、讨论
从网络文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的整体状况较好,文明组的人数远远高于不文明组,这与之前的有关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不文明网络行为的被试的上网时间与频率要高于文明组被试,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网络成瘾的形成以及增强的不文明行为。侯友等的研究就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的相关。网络成瘾还会进一步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
在内隐自尊方面,文明组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高内隐自尊,但不文明组的大学生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低内隐自尊,这与前人的多数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在内隐攻击性方面,文明组大学生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不文明大学生则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网络暴力刺激会增加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此次研究发现,不文明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网络暴力材料,比如攻击性网络游戏、动作电影等,这或许是不文明大学生较多表现出内隐攻击性的一个原因。
总之,本研究发现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同时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网络不文明行为者并虽未表现出低内隐自尊,但是具有较高的内隐攻击性。
参考文献:
[1]马晓辉,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10):988-997.
[2]李宁,梁宁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06):1356-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