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借助语境培养语用能力

2013-04-29夏敏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语境阅读教学

夏敏宜

【摘 要】本文分析语文课堂中重情感、轻语言的现状,指出学情和《课标》两方面要求培养学生语用能力。试图从不同角度解析文本创设的语境,寻求最佳语用点。然后结合实际提出引导想象、研读鉴赏、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境;语用能力

一、问题提出

分析现今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重情感、轻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文课的阅读取向严重地倾斜于思想内容理解和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如王崧舟老师所言:“内容理解依然是语文课的主流取向。”学生通过文本语言领会了文本内容,过一段时间,学生能清晰地记忆文本内容,但对文本的语言、表达、构篇,却没有什么印象。

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很明显前者教学重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课文;后者教学重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教语文。

二、研究起点

(一)学生的需求

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是课堂常见情况。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文本情感的体会没有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连句成段,怎样构段成篇,学生一知半解。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只引导学生体会内容。學生学习语文习得是“听懂、理解、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二)《课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开篇言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中语用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语文课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用过程中,将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的层面上,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研究依据:关注文本语境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言语寻找语境直觉语境的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把阅读对象当作一种交际媒介,把读物人化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①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由此可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关注文本的语境。

什么是语境呢?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狭义的语境是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如时代和地域、社会思潮、风土人情等。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联系语境,才能明白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课文拥有的语境乃是这篇课文的特有的资源。

(一)语境之一:文本创作背景

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语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走进文本的语境。解读《祖父的园子》一文,了解萧红在创作《呼兰河传》时,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从她一生坎坷的经历看,祖父是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知道这点,就可以从文本中感受到萧红对童年无限的留恋;对祖父无尽的热爱。

(二)语境之三:文本逻辑特点

文本为表现情感,创设意境,一定需要通过逻辑发展来呈现。这个逻辑包括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在很多文本中,作者为突出情感,表现深层次的感情,会通过营造情感逻辑冲突这一表现手法。这在《临死前的严监生》可以感受到。一个家财万贯的人,临死前惦记的不是亲人、财产、或者其他重要东西,而只是两茎灯草。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情感刻画出严监生吝啬形象。讽刺的写作手法使严监生成为经典人物形象。

四、策略运用

(一)引导想象,在理解语境时培养语用能力

课文描绘的情境就是教学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文本中丰富的内涵。小学生易受暗示、想象力丰富。教学中运用图画、音乐、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走入生动的情境,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是文字描述的画面,这样的想象有助于孩子对文本情境的体验、理解。

《火烧云》一课,“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句中用大量形容颜色的词语描绘了火烧云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的景色。教学这个片段时,重点在于体会画面的美感。可以用这样教学环节:

(1)轻读想象,描绘美景:读了这段话,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2)默读思考,深入文本:这壮美的火烧云颜色太漂亮了,我真想它画下来,你觉得能画吗?学生都认为不能,因为火烧云颜色太多了,变化太快了,画不下来。

(3)学习描写颜色的词语:出示相关词语“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将词语分成三类;ABB、半*半*、水果名加颜色。读一读。

(4)模仿文本,拓展练习:说说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模仿上述表达方式,说说霓虹灯、鲜花有哪些颜色?

(5)回归文本,感情朗读:此时的天空真如一副绚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火烧云的图片,欣赏后,回到文本,读读这段话,读出画面之美。

上述教学片断中,一开始学生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以构筑火烧云的画面,使文中景活了起来,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语言换面——语言文字的心理转换过程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随后,紧抓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用不同结构词语描写颜色,让学生仿写创作。教学中,通过想象感悟文本情境,关注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与艺术形式,进而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

(二)拓展延伸,在感悟语境后培养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课堂中,学生运用语文的方式有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表达方式、谋划布局后,通过拓展延伸,以书面训练的形式对文本的词句、段落结构、谋篇布局进行再创作,这是培养语用能力的一条捷径。

在拓展延伸中,最关键的是寻找恰当的语用点。且看下面老师教学: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老师让学生充分领略哥廷根大街上花团锦簇的景色,背诵积累文本的佳句,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作者的写作结构。明确季羡林在写大街上的景色时,按照“所见—所想——所思”的顺序写作,老师问道:“季老在梦中还会看到那些花的景色呢?请你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写几句话。”

教学《老人与海鸥》,老师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对老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领会细节描写使老人的形象具体。学生沉浸在人与海鸥的深情厚谊中,“可是十多天过去了,老人依然没有来。如果你是鸥群中的一员,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写写,用上神态、动作、语言。”

两位老师在拓展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从思想感情出发回到文本情景的写作训练。”找到这两篇文本的最佳语用点——前者关注细节描写,后者关注段落结构布局。将文本的其中一个段落,当做习作例文教学。要求学生尝试在新语境中迁移运用,在拓展延伸文本意境中发展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文本,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方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要培养语用能力,必须将阅读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表达训练的资料,课堂转变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场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很多,但好的情境创设,定会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更灵活,课堂更灵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更快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杨九俊执行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语境阅读教学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