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字词句段的语言文字细节初探
2013-04-29李玉勤
李玉勤
[摘要]实现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直至文章的段落篇章,都值得反复推敲,潜心斟酌,从中体会语言的奥妙,感受语言的温度,触摸语言的质感。而阅读教学就应该通过注重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知,通过感知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字词;句段;构思
王尚文教授在《言语形式四题》中就小学语文教学指出:“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揭开“语言形式”的面纱,实现语文课程这一“独当之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直至文章的段落篇章,都值得反复推敲,潜心斟酌,从中体会语言的奥妙,感受语言的温度,触摸语言的质感。
一、推敲精妙传神的字词,体会文本语言的奥妙
字词只有放在文本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比较品析、诵读体味、激活情感等手法,才能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灵动、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一位教师在《槐乡五月》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槐乡的小女孩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老爷爷、老奶奶走路会飘吗?
生:爷爷奶奶太老了,手里拿着拐杖飘不起来。小女孩步伐轻快,所以能飘起来。
师:你看到什么会飘起来?
生:国旗会飘,树叶会飘……
师:小姑娘为什么也会飘呢?
生:她身上别着槐花,头上戴着槐花,是香味在飘。
师:如果今天挨老师批评了,你会飘起来吗?
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
师:也就是说,心情愉快的时候才会飘。还有什么时候,你也会有飘的感觉?
生:考试100分,心情很高兴,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对,一个“飘”字就写出了小姑娘飘散的花香,飘逸的身姿,飘飞的心情。看来“飘”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
本片段中,教师围绕“飘”字和孩子们进行对话:第一次对话,小姑娘和老年人对比,明白小姑娘轻盈的身姿才能飘;第二次对话,“飘”字写出槐花香飘十里,与文章意境相融;第三次对话,“飘”字和生活相连,是快乐心情的体现。这个“飘”字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启发学生通过一个形象的动词来表达特殊的情感。真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二、斟酌精彩典范的句段,感受文本语言的温度
许多文本语言看似普通,却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如果教师在细读文本时,不但能发现文本内在的“意”,还留心文本外的“言”,在“言意”间穿行,捕捉那些特别的语言现象。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在这些语句中,变得有温度,有味道起来。
薛法根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的片段:
师:读着课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院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本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薛老师在细读文本时,已经发现了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密,他先引导学生读句子,说说“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当学生说出句子的感受后,薛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是“结构相似”,此时,“排比”修辞手法的点拨也就水到渠成。
三、揣摩精心巧妙的构思,触摸文本语言的质感
同样是薛法根老师在《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表现自己的童年生活多么快乐、自由、幸福有趣。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呢?
生:园子是她生活的环境。
生:有这么多昆虫、庄稼陪伴着她,她的童年生活才如此幸福有趣。
师:是的。(指黑板)看园子的这些特点和我的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这叫——(板书)借物抒情。
对于“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的教学,薛老师没有硬生生地告诉学生,而是从关注文本入手,引导学生读课文,谈体会,进而研究写法。“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呢?”通过这一问题的点拨,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最后点明,这样的写法就叫“借物抒情”。由此,学生不仅知道了“借物抒情”这一写法,也明白了怎样进行“借物抒情”的表达,这为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运用作了很好的铺垫。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