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地流转前后可持续利用对比评价研究
2013-04-29郭斌康彦
郭斌 康彦
摘要:将农地划分为流转前的一般农地与流转后的流转农地,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法对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进行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比评价。对比结果表明,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均处于较低可持续利用水平,农地流转有助于提高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但效果不显著。并据此提出了促进西安市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般农地;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灰色关联法; 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323.21;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192-06
我国的土地流转日渐增多,流转规模日益扩大,一些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不断涌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活跃的同时,农地流入方如果在农地经营期间遇到流转期限过短、契约制度不完善、交易费用高、农地投资风险较高等问题时,容易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从而造成农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因为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一切投入品的承载体,任何对农作物的投入都需要通过土地来转化,土地对投入品的转化不是即时的,往往当期不能全部收回,这部分没有收回的投入转化为土地肥力,可以提高以后若干期的土地生产率从而使土地增值。土地的这一经济特征导致土地经营者追求在经营期内尽可能多地收回投资并获得盈利,实现效用最大化,使得他们的投资行为更倾向于短期行为[1]。
农地流转中出现的流转后农地不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已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俞海等[2]认为,土地调整导致的地权不稳定容易造成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谭慧玲[3]认为土地流转的对象和期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流转期限上,短期流转、无偿流转的多,这使得大多数农民缺乏对承包经营的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激励,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郎佩娟[4]也指出,一些土地受让方为了达到短期内实现土地增值的目的,对农用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但是,如何评价农地流转后农地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在其他学者有关农地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礎上,根据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5项准则,构建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作为两大决策单元,运用熵值法及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分析评价结果,找出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
农地流转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及时调整劳力与农地比例,促进农地合理流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率;对保护土地生产力意义重大。而土地利用的合理状态是在环境和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可以取得经济最大收益的一种利用状态,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即土地生产性(Productivity)、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Security)、水土资源保护性(Protection)、经济可行性(Viability)和社会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6]。根据这5项标准来评价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是否可持续利用,即通过农地流转是否保持和提高了农地的生产能力,是否降低了农地生产风险水平使产出稳定,是否保护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否有经济效益且为社会所接受。
2 一般农地与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对比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不少学者根据上述FAO提出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接受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选取适宜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谢俊奇[7]在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该指标体系为基础,并进行修正,建立起包含生产力、基础功能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活力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六个方面的指标体系。俞文政等[8]根据生态、社会、经济本体层面的统一性和机制层面的错综性,遵从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从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活力、社会可接受性、安全性层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张雷等[9]选取农业土地生产的安全稳定性、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评价因素构建了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由不同层次构成,即目标层、评价准则层和评价指标层[10]。本研究参照这些学者构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FAO提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构建了包含生产性准则、稳定性准则、保护性准则、经济可行性准则及社会可接受性准则在内的准则层。
在选取评价指标方面,遵循指标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指标的匹配性原则及指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兼顾的原则,通过查阅大量书籍及归纳总结上述学者建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调研区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23个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充分征求和提炼了咨询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了16个基于农地流转的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挑选了7名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与学者组成了咨询专家组。向各位专家发放咨询表,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就初步建立的23项指标是否能够评价农地流转前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以背靠背打分的方式进行打分,并给予相关意见。回收咨询表并进行整理和统计,结合统计情况及专家意见,对23个指标进行了筛选,确定了16个指标。最终建立既适用于一般农地也适用于流转农地的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
2.2 评价方法及过程
2.2.1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 2012年3~5月,由6人组成的课题小组对西安市周边高陵县、户县、三原县、临潼区、长安区、兴平市、蓝田县、杨凌区共8个县(区)的23个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根据受访对象不同,将问卷设计为农地流入方问卷和农地流出方问卷两种类型,主要调查农地流转情况,农地利用、投入产出情况。调研采用入户访谈及田间地头交流的方式。在正式调研之前对高陵县进行了预调研,在预调研阶段发现区域内农户思想观念较为相似,为了避免区域内农户的相同想法导致调研结果不客观,因此减少了问卷的发放数量,每个村发放问卷10~15份,共计发放问卷833份,其中农地流入方问卷366份,农地流出方问卷467份。本研究所需数据均来源于流入方问卷,通过对流入方问卷的整理统计,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40份,问卷有效率达92.9%。在获得的有效问卷中,涉及一般农地利用情况的问卷187份,涉及流转农地利用情况的问卷153份,问卷数量比例为1.22∶1,满足对比评价的要求。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熵值法在评价对象数目较多、指标体系较复杂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确定权重时能够解决层次法、德尔菲法等主观赋权方法带来的主观性问题,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运用熵值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均有差异,并且本文建立的指标存在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中负向指标为X2、X9、X16)。所以为消除因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首先采用下述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x′ij=■;x′ij=■ (1)
式中,xj为第j项指标值,xmax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x′ij为标准化值。若所用指标的值越大越好,则选用前一个公式,若所用指标的值越小越好,则选用后一个公式。
计算第i个样本第j种指标指标值的比重yij:
yij=■(0≤yij≤1) (2)
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
ej=-K■yijlnyij (3)
式中K为常数,K=■
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它的值直接影响权重的大小,信息效用值越大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权重也就越大。
dj=1-ej (4)
第k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
wkj=■ (5)
本研究各指标原始值通过实地调研及表1中各指标的取值依据来获取。由于评价样本数量较多,评价值难以逐一列出,在此仅列出各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然后运用公式(1)~(5)计算出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
2.2.3 评价模型的建立 农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首先,因为影响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太多而且复杂,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其次,选取的评价指标数据有些是定量的有些是定性的。因此该系统具有信息不完全或者“灰色”的特征。鉴于该系统的灰色特征,本研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此系统。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它是一种相对性的排序分析,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少[11]。基于灰色关联法,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准则出发对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进行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比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比较数列(评价对象)和参考数列(评价标准)。
设评价对象为m个,评价指标为n个,本研究中评价对象为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评价指标有16项。
因此,比较数列为: Xi={Xi(k)-k=1,2,…,16} i=1,2
参考数列为:X0={X0(k)-k=1,2,…,16}
本研究中选取各指标样本均值作为比较数列,选取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每个指标各样本中最优值作为参考数列(若某一指标取大值为好,则取该指标在各个方案中的最大值;若取小值为好,则取各个方案中的最小值)。这样由Xi、X0可构造矩阵Di(k)。
2)由于评价指标之间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运用公式(1)对矩阵Di(k)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新矩阵Ci(k)。
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ξi(k)=
■ (6)
式中,ξi(k)是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第k项指标比较数列Xi与参考数列X0的相对差值,即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ρ∈[0,1],引入它是为了减少极值对计算的影响。申卯兴等[12]通过论证分辨系数对灰色关联系数的影响,指出当ρ=0.05時,ξi(k)∈[0.047 6,1],这时灰色关联系数的取值区间长度为0.952 4,这样既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也符合统计数据分析领域的0.95原则。因此,本研究ρ取0.05。
4)计算评价结果。
ri=■wk ξi(k)×100 (7)
式中,wk为第k项指标权重;ξi(k)为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第k项指标关联系数;ri为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的总体关联度,也就是农地可持续利用总分值,如果ri越大,则所得总分越高,那么与最优指标的关联度也越高,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也越高。
2.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评价结果,在借鉴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鄢然等[13]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的划分,本研究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划分为五个等级。具体见表3。
2.3 评价结果与对比分析
通过计算分别得到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总得分及各项准则的得分(表4)。由表4可知,一般农地总分值为31.18,流转农地总分值为34.24。对照表3可知,西安市目前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均处于较低可持续利用水平,流转农地比一般农地得分高3.06,说明通过农地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略有提高,但提高不显著。农地流转后,仍处于较低可持续利用水平。
分别来看,生产性准则方面,可持续利用的得分由一般农地的7.42提高到流转农地的10.16,说明农地流转可以提高农地的生产能力。农地资源质量(X1)、农地分散率(X2)、复种指数(X3)、人均耕地面积(X4)的得分从1.35、0.67、2.31、3.10提高到2.80、0.85、3.11、3.40,说明通过农地流转实现了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削弱了土地细碎化现象,减少了农地闲置并增加了农户的农地经营面积,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农地生产能力的提高。
稳定性准则方面,一般农地的得分为5.18,流转农地的得分为7.16。其中灌溉条件(X5)的得分从一般农地的1.20上升到2.10,基础设施条件(X7)的得分从0.78提高到1.39,說明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灌溉条件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灌溉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都有利于提高农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从自然灾害状况(X6)得分的提高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总之,农地流转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土地产出稳定。
经济可行性准则方面,家庭人均农业收入(X12)、地均产值(X13)、农业产投比(X14)的得分均有提高,其总得分也从8.50提高到9.26,说明通过农地流转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产出投入状况,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保护性准则的得分从6.97降低到5.29,其中化肥农药投入指数(X9)、作物种植适宜度(X11)的得分均下降,说明农地流转后,由于产权不明晰、农地流转制度不健全,流入方追求农地投资效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对农地资源的保护。土地改良投入指数(X10)虽然略有上升,但对保护性准则的总分影响不大。社会可接受性准则中家庭人均粮食占有量(X15)得分的降低说明了农地流转后,农户大多选择种植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和蔬菜,降低了粮食的产量,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而土地纠纷发生率(X16)得分的下降则说明了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对农民侵权的现象仍然较多。这些都导致了流转农地社会可接受性准则总得分的下降。
因此,在进行农地流转时不能只注重生产能力的提升、增强抵御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准则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就像“木桶原理”,忽略任何一个准则和指标,农地可持续利用整体水平都难以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研究表明西安市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是各准则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西安市农地流转后,由于保护性准则和社会可接受性准则的得分低于流转前的农地,拉低了总得分,使得农地可持续利用总得分虽然略有提高但不显著。农地流入方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往往只注重增强土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农地资源的保护和其社会可接受性,使得农地流转后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目前西安市农地流转还处于起步阶段,农地流转较少。农地流转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使得农地经营者对农地长期投资有顾虑。鉴于此,要提高西安市农地流转后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流转农地保护性准则得分较低的情况。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流入农户的补贴力度,提高流入方对农地投资的积极性,尤其是土地改良性投资。帮助流入农户选择种植高收益、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提高粮食等低收益农作物的回收价格,打消农地流入农户的投资顾虑。
第二,针对社会可接受性准则得分较低的情况。地方政府应加快农地流转步伐,完善流转机制;尽快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使农地流转信息公开、透明,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土地纠纷。
第三,鼓励农民将农地流给种植大户及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地方政府也应做好相关扶持工作。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自身资金雄厚,资源丰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对农地的投资顾虑较小。农民也可以“变身”为农业工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形成一条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链。
参考文献:
[1] 刘 艳.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2] 俞 海,黄季焜,ROZELLE S,等.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经济研究,2003(9):84-91.
[3] 谭慧玲.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的几点思考[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9-61.
[4] 郎佩娟.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深层问题与政府行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28-30.
[5] 张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1-7.
[6] SMYTH A J,DUMANSKI J. FESLM: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R].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3.
[7] 谢俊奇.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9, 13(4):35-37.
[8] 俞文政,曲福田.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5):1017-1022.
[9] 张 雷,吴克宁,吕巧灵,等.郑州市郊区农业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08-109.
[10] 孙 雁,刘友兆.基于细碎化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西分宜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5):803-804.
[11] 杜 栋,庞庆华,吴 炎,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 申卯兴,薛西峰,张小水.灰色关联分析中分辨系数的选取[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0(4):590-591.
[13] 鄢 然,雷国平,孙丽娜,等.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