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概念隐喻阐释
2013-04-29刘佳婷
刘佳婷
名词动用不仅是一种构词手段,更是隐喻意动过程的体现。基于概念的相似性和人类的认知体验,始源域中具体丰富的动物名词通过隐喻思维,映射为目标域中的动词,从而表达与源名词相关的人类行为特点,获得描述意义和动态意义,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名词动用动物词汇隐喻意动始源域目标域映射作为词类转换(conversion)方式的一种,名词动用是指一个名词在词形不变(即不增减任何词缀)的情况下转为动词,也叫做名源动词,名转动词。关于名词动用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名词动用进行了很好的阐释,已经有研究表明,名词动用过程蕴含着内在的认知取向(王冬梅,2001)。名词动用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方式。名词转换成动词的过程就是词语失去其指称意义而获得描述意义,返回隐喻的过程 (刘正光,2000),可以很形象的称之为隐喻的“意动”过程。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以详实的例句,对英语中动物词汇的名词动用现象进行分析。
一、概念隐喻及名词动用的隐喻机制
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她们共同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Lakoff在论及隐喻的内在结构时,使用了以下术语:始源域(source domain)、目标域(target domain)、意向图式(image scheme)、映射(mapping)和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概念隐喻是一种借助于始源域经验来理解目标域经验的认知模式,始源域概念为目标域概念的理解提供心理可及和认知参照点(房晶,2011)。换言之,概念隐喻是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映射的基础是两域之间概念的相似性和人类的认知体验。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往往是由已知、简单、熟悉、具体的事物,映射到未知、复杂、陌生、抽象的事物,使人类能够用语言重新构造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张明杰,2011)。
名词因指称现实和概念世界中的事物而具有某种意象;意象图式作为语言信息在人记忆中的储存形式,把概念世界和经验世界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为隐喻思维提供可能性。动词表现世界的存在、运动和联系方式,描述事件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过程。英语名词动用后会出现语义“增值”,即“源名词”衍生出动词词义,而转化生成的“目标动词”同时保留源名词意象图式的滞留义(房晶,2011)。在理解过程中,读者往往会把源名词的意象与动词所描述的过程进行类比,而类比正是在两词义概念相似性的基础上,由源名动词义(始源域)到新动词义(目标域)的映射,隐喻意动过程由此产生(张明杰,2011)。
二、英语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数量及类别
本论文参照了高蕾对动物词汇名源动词的统计与分类,即通过查阅《动物世界百科全书》(纪江红,2005,北京出版社)和《汉英分类词插图词典》(广州外国语学院编写组,1981,广东人民出版社),得到常用动物名词248个。然后通过检索Princeton大学的在线词典数据库Wordnet获取了这些动物名词的动词意义。查阅得出,名词动用的数量为84个,占所有动物名词的33.9%(高蕾,2012)。动物词汇名词动用后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总共分为六类:(1)名转动后具有繁衍后代的特征,意为“产”:pup(生小狗、小海豹),lamb(产羊羔)等;(2)以动物为动作的对象,意为“捕,捉,猎”:rat(捕鼠),flea(捉跳蚤),squid(捕乌贼),prawn(捕虾)等,这类动词主要是从有害动物或可食用动物名词转化而来,其中可食用动物以海洋生物为主;(3)以动物的外形特征或动作姿势进行语义扩展,butterfly(使成蝴蝶展翅状),scallop(使成扇形),crane(伸长脖子);(4)以动物的功用进行延生:dog(用狗追逐),mouse(使用鼠标),horse(备马);(5)动物的叫声,此类动词仅包括cuckoo(杜鹃叫、学杜鹃叫);(6)以动物的动作或性格特征为基点,进行隐喻或转喻产生动词,如beaver(兢兢业业的干活),lark(嬉戏),ape(模仿),worm(蠕动)等,这类词常被用来喻指人类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是本文的探讨主要内容。
三、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概念隐喻分析
动物作为自然界中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种,为隐喻意动提供了具体丰富的始源域。动物具有不同的体型姿态、生活习性及天性特点,都可以映射在目标域中,衍伸出新的动词词义,传递更多的语义信息。下文以动物的体型姿态、生活习性和天性特点这三类例句,详细分析名转动词是怎样通过映射,失去指称意义获得描述意义,由静态意义衍伸出动态意义,从而阐释名词动用中的隐喻意动过程。
(1)体型姿态类
例1.No one can call back the golden old days when the children larked around in the village careless about anything.
例2.She spends her timeswanningaround the world.
例3.He peacockedthrough the crowds after being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例4.I had towormmy way out sideways from the bench in a ridiculous, undignified fashion.
例句中lark(云雀)身姿轻盈灵动,歌声轻快婉转,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致云雀》更是把云雀的灵气与自由描绘的淋漓尽致。Lark的指称意义是一种鸟类,基于概念相似性,转为动词后获得了“嬉戏”的含义;swan(天鹅)以其优雅恬淡、闲庭信步的仪态为人们熟知,映射后衍生出“闲逛、随意旅行、悠然自得”的动词含义;peacock(孔雀)在人们的认知经验中是喜好炫耀、趾高气昂又目中无人的代表,其动词有“炫耀、神气活现的行走”之意;此外,像虫子(worm)一样蠕动,像蛇(snake)一样蜿蜒前行,像螃蟹(crab)一样横冲直撞、蛮横霸道,这些都是我们平常所用的修辞表达,也是在我们认知的基础上,指称意义从虫子、蛇、螃蟹引申出“蠕动”、“蜿蜒行走、蛇行”及“横行、斜行”的描述意义。
以上例子都是由动物的体型姿态出发,通过概念相似性,映射到人的行为方式,从而获得相应的动词含义。在这一隐喻意动过程中,源名词失去其指称意义,不再单指某一类动物,而获得描述意义,表述人类与源名词相关的行为,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生活习性类
例5.The paparazzi seemed todogher every step.
例6.She duckedinto the doorway to get out of the fire.
例7.After piggingherself on ice cream she went upstairs.
例8.I was back in the changing room wolfingtea and sandwiches.
例句中dog(狗)通常都跟随在主人身后,dog的动用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言者在狗和狗仔队之间发现了概念共同点,由此刻画出了狗仔队紧随其后、对她寸步不离,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paparazzi (无固定职业的摄影师)会翻译为“狗仔队”,因为他们在对明星的跟随与追踪上,确实和狗很相似;duck(鸭子)喜欢戏水,经常一头扎进水里,转用为动词后,意指“(为躲避袭击等)突然低下头或弯身”。这一隐喻意动是基于鸭子“入水”的动作和人的突然“低头或弯腰”的相似性,从而通过隐喻性思维发生映射;人们对pig(猪)的形象是再熟悉不过了,猪通常在吃的时候,会把脸埋到食物里,大嚼大咽,并且咂咂有声,人与猪吃的方式上也有着典型的相似,pig动用之后可以表达“吃的过量”,而且有“吃相难看”之意,体现了隐喻意动;天性机警而残忍的wolf(狼)会穷追不舍获取猎物,能挨得住饿,一旦获取食物便会大快朵颐,露出残忍的凶相。Wolf在动用后,有了“吃的多、快而且贪婪”之意,动词表达神形兼备。
除此之外,mole(鼹鼠),skunk(臭鼬)与badger(獾皮)在动用之后,形象地获得了“打隧道,挖地洞”,“欺骗,赖账”与“吵着要,纠缠不休”的动词含义。以上例子都是基于动物生活习性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映射获得动词含义,不仅有形似,而且有神似,使源名词具有了动态意义,增加了表情达意的生动性与灵活性,符合经济原则,凸显了表达效果。
(三)天性特点类
例9.Kim put my name down for a sponsored parachute jump but Ichickenedout at the last moment.
例10.For years the British film industry merely apedHollywood.
例11.Generations of students have learnt toparrotthe standard explanations.
例12.Hes been beaveringaway at the accounts all morning.
例13.Hes now trying to weaselout of our agreement.
例句中chicken(小鸡)生性胆小,隐喻为动词后,胆小的特质会作为概念相似点和认知基础,被映射为“失去勇气、畏缩、(在最后一刻)因胆小怯懦而退场”;ape(猿)具有模仿的习性,常常试图模仿所见的人类动作,这一特点被映射为“照搬照抄”,凸显了人“像猿一样”盲目、不加选择地照搬;parrot(鹦鹉)以效仿人言而被人们熟知,经过训练后可惟妙惟肖的模仿人们说话,它们可能对自己在说什么一无所知。用作动词后,意为“机械的模仿、鹦鹉学舌般的重复”,可以很形象地表达人“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的特征;beaver(海狸)以其勤快、踏实的特点通常被喻指“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的人”,也是在相似的概念上发生映射,获得“兢兢业业干活”的词义;weasel (黄鼠狼,臭鼬)可谓臭名昭著,不安好心、狡猾奸诈是人们对黄鼠狼的普遍印象,在这一认知基础上,动物的生性特点通过隐喻意动转化成“躲避、躲闪(责任),含糊其词”的动词含义。
此外,monkey(猴子)、fox(狐狸)、leech(水蛭,蚂蟥)等动物,也在人们对其天性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映射,获得动词含义“瞎弄,学……样”、“欺骗,耍狡猾手段”、“依附、榨取”。这类基于动物的天性特点和认知经验的名词动用,不但扩充了词汇的意义,也为人类看待和描述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结语
从认知的角度看,名词动用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不同的事物间创造出相似性,从而把事物关联起来(赵爱萍,2010)。作为隐喻意动过程,名词动用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通过以上语言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为人类所熟知的动物已经成为人类认知和经验的一部分,指称它们的名词转为动词后,不仅可以描述原动物所有的特征和行为,而且更多的用来表述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类的体态、行为、生活等。基于概念相似性和人类的认知特点,始源域中的动物名词通过隐喻思维,映射为目标域中的动词,使名词失去指称意义获得描述意义,由静态意义变为动态意义,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扩大了词义,凸显了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房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认知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66-67.
[3]高蕾.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义分析和理解[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12-17.
[4]刘光正.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335-339.
[5]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6]赵爱萍.名词动用的语用认知解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2):7-19.
[7]张明杰.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阐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