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导”活综合实践活动课
2013-04-29金盆
金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给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天地。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人生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指导他们学习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当他们首次面对一门没有“教材”的课程,并且需要自己去选题、计划、实施,却无从入手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走出熟悉的学习环境——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却觉得无从学起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了大量资料,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时,需要教师的指导;通过学习活动仍对某一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出现畏难情绪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实践活动无法继续时,需要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课呢?
一、确定主题阶段教师要巧妙引导
主题的确定并非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学生间的讨论和协商才能最终确定。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在学生议论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时候,应该支持他们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也就是常说的“头脑风暴”。此时,教师可以参与议论,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素材,进行适时的引导,以激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的线索,树立行动的信心。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走近膨化食品》一课时,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视频故事,请大家欣赏,问同学们看了视频之后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问题。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和想探究的问题都写在问题单上,然后张贴于黑板,如“膨化食品有没有害处?”“膨化食品味道为什么这么好?”“膨化食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膨化食品购买人群主要有哪些?”“膨化食品包装为什么那么精美?”“膨化食品吃多了,为什么会胖?”“膨化食品的广告宣传有哪些?”“膨化食品吃多了,会中毒吗?”“怎样让大家了解膨化食品的危害?”……此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归纳,最后形成四个问题:(1)膨化食品的特点;(2)膨化食品的危害;(3)膨化食品的销售;(4)膨化食品的宣传。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在讨论中形成了四个主要问题,请大家看一看,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出小课题研究。上面的四个问题变成四个小课题:(1)膨化食品特点的调查研究;(2)膨化食品危害的调查研究;(3)膨化食品销售情况的调查研究;(4)膨化食品宣传的调查研究。 接着,学生自主选择小课题研究,制定活动方案。“万事开头难”,我们先走好主题选择这一步,开好了头,相信下面的路会走得更顺畅。
二、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因势利导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活动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教师的这种“放”,不是减轻责任、推卸责任,学生的研究如果出现了方法、方向方面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不能放任自流。如果放任自流,有些学生可能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有兴趣但没有研究价值、能轻易完成的活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方能保证活动朝着既定目标推进。
1.导要适时
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各方面能力总体上比学生要强,加上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还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要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细致考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当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能够做到及时跟进,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指导。
如在开展“蔬菜的认识”这一主题活动时,“蔬菜储存小组”就碰壁了:该小组同学本来制订的计划非常完美,就是趁双休日到菜市场去做个调查、访问。可没想到第一次就遭到菜农的拒绝,这下活动该如何开展呢?同学们都犯愁了,看着其他小组的活动开展得风风火火,手抄报、知识竞猜题、手工制作……一系列成果接踵出炉,而自己小组就这样陷入僵局,谁也不肯出面怕再次受挫。看着他们无所事事的样子,我已了解几分,便开始盘问同学们的进展情况:“活动开展得怎样了?”同学们个个垂头丧气的,组长低声说:“菜市场的农民伯伯根本不配合我们,还骂我们干这些无聊的事,把我们轰出来了。”“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试着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我们去的时间不对呀?人家这时候要卖菜,哪有闲工夫跟我们详聊呀?” “是不是上次我去问的时候不太有礼貌,引起他们的反感了?”“我们是不是太唐突了,没有确定好对象,直接就上去问了?”
“对呀,我们应该找一个熟悉的人,先跟他说明我们的目的,再去访问会更好!”“听说我们班级倩倩的妈妈在菜市场是管理员,要不请她帮忙,联系一下?”……
我及时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和同学们讨论确定了访问的时间、方式、基本活动方案,并把注意事项一一列举。学生们一下子得到了门道,立刻按计划行动了。
之后的活动可想而知,学生们开展得非常成功。在最后的汇报展示课上,该组同学还向全班学生讲述了活动中令人难忘的经历,给全班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采访课。
2.导要适度
所谓“适度”, 即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扶”不等于“包办代替”,“放”不等于“撒手不管”,要灵活把握指导的“度”。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分寸,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有因为怕“下海”而损于权威形象的观念。应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
如在《商品交易会》活动中,学生要去工商局、税务局调查采访,因为他们联系起来有困难,因此,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采访时要问的问题是学生们自己想的,教师没有帮忙。学生了解、收集的信息一大堆,哪些有用,哪些没用,活动方案如何设计,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适度的指导。学生形成初稿后,教师和他们一起修改,但教师只发表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教师适度的指导下,一些精明的同学还去了广告策划公司学习制作广告。学生的努力,为筹备工作赢得了第一手资料。接下来,大家都忙着做准备。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时教师又观察到一个现象:由于“公司”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有部分“公司”的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依赖的对象,出现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整个活动难以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这将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教师建议他们按照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动得以有序地开展。
三、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有效指导
当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总结阶段时,教师要做好以下指导工作。
1.指导学生对成果进行整理
在活动的实施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形成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他们此时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往往还是比较粗糙、杂乱的,处于“原生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成员之间进行资料交流、整合,将有用的资料进行梳理,并根据资料初步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2.指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探究成果
在通过整理总结形成活动的成果后,就要进行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将自己探究和实践的结果展示出来,而不是只看到显性的、物化的成果,引导学生树立“参与就是成果,认识就是成果”的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展示交流的过程看作成果的分享过程、看做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通过交流实现对实践活动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3.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在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评价品质,善于发现自己与别人的长处,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学会欣赏,善于发现问题所在,并能提出建设性建议,学会批判。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指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自己去攀登。始终坚持“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挥”的原则。要注重“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路或思考的大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的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背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讨论,组织成果交流和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实施有效指导。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教育集团荷花小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