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问责
2013-04-29刘波
刘波
教育的内容,一旦和利益挂钩,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旨,英语概莫能外
不知起于何时,英语已经成为各级各类考核、测试中的必备科目。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不论他的专业如何,此生是否和英语相关,都要接受至少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持续不断的英语教育和考试。而最近就常常听到导师因为英语拦路而与专业优异的学生失之交臂的消息,长令导师惋惜不已。而另一种情形则是,学了很久们也很努力,却落了个哑巴英语。笔者曾经在大学时代的一位同学,刚刚考完GRE,大家正在宿舍为其庆祝,外面有人搞怪,咚咚咚敲门,该同学随口一句“Who is you?”引来满屋的瞠目结舌。同学臊红了脸,尴尬地自我解嘲。其实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知道,这种现象很普遍,当年大学所谓的“英语角”之类,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在传播着错误。笔者自己曾经在大学时代教过八、九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汉语暑期班,其中有一年他们的领队是华人移民,笔者向其请教:倘有人向你致谢,通常应该如何回复?该领队支吾不清,说明其交往范围基本在华人圈。结果一个美国学生耸耸肩,一摊手:“Thats ok.”简洁、明确而生动,这就是生活中活着的语言,书本上教的“标准答案”:“that is all right”在崇尚自由的美国学生看来是非常拗口的。另外一次,笔者和一位美国学生外出,走累了商量要不要打车,美国学生说:“If you dont want to, we dont have to.”很美很有趣。类似这样的表达,在笔者的心中曾经回味很久,他远比我们英语教科书中的表达来得自然、生动而实用。语言就是一个工具,工具首先的就是要使用。英语尤其应该这样。但我们的英语教育渐渐脱离了实际,演变成一种国人之间的相互刁难。从小学开始的各类英语补习、应试培训、强化提高等,基本和实际运用没有关系。他们完全可能张不开嘴、听不懂话。却成为学生之间竞争的一个筹码。而且为此付上沉重的代价。包括时间、人力和金钱。英语教育以至失语,值得反思。教育的内容,一旦和利益挂钩,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旨。英语概莫能外,一旦成为升学、择校、晋职的筹码,种种以此为生的利益链条会相应产生,各种机构、人员会盯在这根链条上吮吸、榨取。而它早已和国民掌握英语并在对外交流中的运用南辕北辙了。我们一方面应该正视国家重视英语教学数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但也应该把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我們的巨大投入相匹配,给我们国民更好、更简洁、更行之有效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总结而言,不外几条:一方面应该有好的环境。好的环境除了国家提供之外,个人也需要有勇气去寻找和尝试。语言需要环境,外地人在北京,常常说不出家乡话,没有老乡的陪衬,那种产生于声调、动作、表情之间的乡韵,是不可能空其所对而表达出来的。国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是胆怯,不敢在人前露短,结果常常是笔头很厉害,口头很笨拙。近年国门大开,寻找一个语言伙伴应该不是难事,需要的仍然是勇气。另外就是教师的培养,如果教学的老师没有很好的语言训练,恐怕希望他教出地道的英语也难。再有就是教材的编写,一定请讲母语的人参与,把教材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习变得生动、生活而有效。须知我国在英语教育上的投入不可计量,不说国家的投入,仅仅家长、学生和社会所动用的资源根本无法统计,所以,它的灵魂——教材和教法,一点马虎不得。就如现今我们在英语教学上的投入而言,我们的产出与之相差太悬殊。一个民族,全体受教育国民用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大的体力和投入来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甚至付上耽误学好本国语言的代价,这是当今令人错愕的文化事件。最后,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一切考核和测试方式。什么时候、什么专业应该学英语、考英语以及应该怎么考,都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和实施。对于在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正视和重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研究并解决。同时,对于各级各类不必要的培训班、提高班,徒然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这无异于图财害命,则应该坚决取缔。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