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年花胜去年红

2013-04-29唐惠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考查小说文本

唐惠忠

“笙歌不知归何处,今朝园圃花又开。”在扑朔迷离的高考面纱揭开后,2013年高考语文卷如期面世,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呈现于我们眼前。

【命题特点】

一、选材、设题凸显语文性,蕴涵语文味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应“回归语文”“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泛语文化”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审美性、人文性。2013年各份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大都较好地贯彻了这一思路。

从命题材料看,所选文本语文性强,题材内容更加瞩目人的精神生活,能引发读者深思回味;而且选文多为完整篇章,删改较少,保留了原有意味,阅读真实度高。比如全国课标甲卷选用的阿城小说《峡谷》,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既有真善美的主题,又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它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重庆卷的《枪口下的人格》不仅文学性强,而且表现出可贵的现代意识,在考查学生的文学知识与欣赏水平的同时,也对考生进行了“遵循人道主义精神和捍卫人格尊严”的教育;江苏卷选文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强调为人当光明磊落、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材料的择取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人生、尊重生命。又如湖南卷阅读一反多取材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徐志摩作品的惯例,首次选用了外国作品——法国作家奥杜的《未婚妻》。该篇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故事充满着人情味、人性美(作品中“我”的内心情感丰富而复杂,既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又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处境的伤感之情;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心生羡慕,“未婚妻”的幸福还引发了“我”对爱情的期待和渴望),其文字清新朴实,读后齿颊留香。

从试题设置看,课标卷的设题坚持了新课标指引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方向,题型设计更加灵活,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上海卷考题,从信息筛选、环境描写的作用、画线句含意、人物形象以及结尾段的艺术匠心等角度切入设问,对考生阅读能力实施了坚实的测查,覆盖面广,题目设置科学合理。而重庆卷的“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等,明显强化了对作品意蕴的个性化解读。

二、“主旨”“思路”“标题”仍为测试热点

文章的主旨与思路(尤其是开头、结尾的处理),是近些年命题者关注的热点。对文本主旨的测查,如江西卷第16题“请概括本文的主题”,浙江卷第15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针对文本整体思路的考查,如安徽卷第13题“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全国课标乙卷第11题第(4)小题“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对作品开头的考查,如天津卷第20题“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对结尾部分的考查,如重庆卷第14题“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山东卷第21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辽宁卷第11题第(4)小题“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对文本标题的测查热度也是有增无减。如四川卷第17题“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山东卷第22题“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天津卷则以选择题形式检测到考生对题目含意的理解(“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等等。

2014年,“主旨”“思路”“标题”这些“热点”将仍受命题人厚爱。为此,我们除把握文学作品开头、结尾的常规考法外,更要培养认真梳理原文思路、仔细理会构思技巧、准确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意识,以及结合语境、有的放矢地答题的解题意识,避免乱贴标签和盲目套用术语。

三、问题“探究”趋于成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考试说明》也针对“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考查要求。总体上看,2013年探究题的测试可以说是全面开花,且在试题命制上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体现出回归语文、立足文本进行探究的导向。如全国课标甲卷的探究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此种设题方式进一步强调了理解主体与文本本体的关系,既具语文性也具思辨味,使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结合更为密切——解答该题时,既要准确把握“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又要明确“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若能读懂“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那就更好);在此基础上方能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看法”。湖北卷的探究题“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将探究定位在学生对作品“体悟”的高地之上,克服了以往有些探究题游离文本的局限,同样切合“探究”之要义。

二是注重对考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深层次考查。如四川卷的探究题为“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选文《负重的河流》聚焦“文学、文化、文明”,表现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严肃思考,其意味深长,震撼力强——围绕“负重的河流”,展示出“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试卷的设题(把握“河流”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进而探讨“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要求洞察全文,考生在细读全篇,从字里行间品读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下,还须具备有关“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方面的一些积淀,以保证解读角度无偏误。例如从“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的角度解读,答案可组织为“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当然,“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也是理想的探究视角。诸如此类的探究题,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更适宜于检测考生的知识积累与有创意阅读的探究能力。

此外,多套考卷的阅读题要求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安徽卷第14题“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考题指向的是作者的“观察与思考”“见识与魄力”。另外像江苏卷第1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以及福建卷第15题“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看起来关注的只是文中重要语句,实则也针对着“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考生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具体分析,再概括作答。

【命题展望】

一、重视小说文本的阅读测查

2013年18套高考卷中,有5套选择了小说,比例似乎不算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国课标卷、辽宁卷等已连续七年考小说。事实上,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鲜活的生命、浓郁的情感、深刻的意蕴;有许许多多或悲壮或缠绵,或欢乐或悲伤,或激烈或优雅的故事;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有艺术化的辽阔的大地、浩瀚的大海、幽蓝的星空……走进小说世界,就是步入人类的心灵天地,领悟生活的真谛,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可以预计,2014年高考语文卷中小说的考查势头会有所走高。

二、现当代名家依然是“座上宾”

2013年多份语文卷,继承了往年选考名家作品的传统,几位文坛大家初次亮相,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余华、木心、黄裳、黄永玉、王剑冰、李清明等。此外,还有几位作家,其作品是第二次(或第三次)进入高考卷,如已故著名作家老舍、师陀、徐志摩,当代作家阿城等。

2014年文学作品备考,在散文方面,应关注巴金、沈从文、郁达夫、茅盾、丰子恺、王蒙、余秋雨、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迟子建、李汉荣、赵丽宏、肖复兴、林清玄等作家,和朱光潜、季羡林、张中行、王佐良、朱以撒等学者的作品。小说方面,要多关注林斤澜、路遥、陆文夫、铁凝、冯骥才、莫言、毕飞宇、王安忆、方方、池莉、陈建功、曹文轩等作家的精短之作(或中长篇节选)。

【备考指导】

一、扎扎实实学好课文,以求厚积而薄发

一方面,高考文学类文本的人文思想、艺术手法等在必修、选修教材的课文中均有显著体现,只有平时在老师指引下,认认真真读通每一篇课文,临场有限的答题时间内,才不至于茫然无绪;另一方面,高考试题的设计,有时会与语文教材内容直接相关(更多的在结合方式上较为巧妙),例如今年天津卷第18题的第一问为“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答案涉及的《再别康桥》《雨巷》均见于必修课本。

二、多读思维含金量高的名篇时文,从而夯实根基

何谓“多读”?最好是每天都能读上一二篇。阅读时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带着“问题意识”来细读,边读边用心思考,边读边发现疑问。二是讲究“内容为主,形式次之”。无论何种文学作品,都是由内容、形式两个要素构成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一般情况下,内容题总要多于形式题,其分值也要高于形式题,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上,包括人事物景、原因结果、情感哲理、含意启迪等;形式上,只要抓住文本最突出的一种写法,进行动态认知、个性解读即可。如果切实做好了“多读思维含金量高的名篇时文”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阅读备考,对作文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三、多练高考“真题”,从中觅取“真经”

高考真题(特别是本省区近几年的试题)是最具示范性、最值得揣摩和研析的“典型题”、“经典题”。琢磨高考真题时,务必想明白、悟透彻,进而明晰各种题型的解答路径,以确保基本程序、思路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一般而言,可在粗看题目后通读原文一遍,先解决“文本各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何种关系”、“全文主旨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接下来,逐一细察每道题的考查方向、限制要求,在统观全篇后找准答案区间;第三步,则是分点、具体作答——“分点”强调答题思路的周全,“具体”要求紧密联系原文,充分利用好文本中的关键词、核心句。通过深入研读“真题”,同学们可以对部分常考题组织答案的路径了然于胸。

此外,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常涉及的术语,对于自己较有代表性的错题,应作一番书面整理,以供随时翻阅或自我提醒。

猜你喜欢

考查小说文本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