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的比较教学法
2013-04-29马娟
马娟
林语堂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历史,古典诗词所具有的意境美、音韵美、语言美、形象美、哲理美等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基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目标概述中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单列,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背负着传承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智慧,延续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
古典诗词由于时代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低迷,也使得教学变得举步维艰。现在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基本处于“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的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敢于突破现状发现新途径,创造诗词教学的新大陆——比较教学法就是新途径之一。在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把并无直接关系的诗词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为学生学习诗词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的途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打破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古典诗词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
一、拓宽文学视野,促进思维发散
歌德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就快要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他早日来临。”民族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放眼世界文学作品,通过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同一流派相关作品,同一体裁的不同主题,同一主题的不同风格等等有可比点的文学作品,进行联系、系统的分析,然后综合、归纳,由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联系性,通过多角度的比较辨析和多方面的思考,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积极发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作为艺术家的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把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到一起,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无意象的诗歌。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比较中国古典诗词和国外意象派诗歌。雷克斯罗思的《黎明前的寒冷》:“黎明前的寒冷,散在茫茫之夜,凸圆的月亮之下,孔雀相互啼叫,仿佛痛苦万分。”还有他的《红枫叶》:“我驾车沿河而下,看见一个男孩在桥上钓鱼,清水中,落叶漂浮,然后我向西,驶入那茫茫落日。”在这两首诗中,诗人运用典型的中国式的意象月亮,小桥,流水,落叶,借助自然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愁伤,表现出中国式意境。庞德认为“抽象非诗”,抽象的思想应当通过具体的物象暗示出来。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意象派诗歌,他们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直观性,用具象之景之物表现抽象之情感,用意象的并置、叠加和复合等直射出主观情绪,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比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意象更密集,组合更自然流畅,因此使读者感受到的感情与画面更直接强烈。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在意象运用、组合构建上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但因各自文化的差异,又表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加以比较辨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也可以借助比较法这一桥梁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文学,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二、提升审美情趣,感其人文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等艺术魅力可以陶冶人的品性,滋养人的心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品味古典诗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感受其音乐美、格式美、情感美,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其美丽抒情的文学形式背后有着真挚深刻的情感,我们可以把诗歌所蕴涵的情感美作为审美内容,置身其意境,通过辨析理解不同的诗词,感其人文情怀。《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正如吴晓湖所说,这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无一爱字,字字含情”,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邶风·静女》以深情浪漫真挚的感情表达了美好的爱情,在含蓄的情感中处处透露出甜蜜幸福,虽未见面,却表现出了双方的深情。在学习《邶风·静女》时,我们可以与同是爱情主题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作比较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品读这首词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词人正处于美好的爱情中,表达的却是令人心疼的刻骨思念。在封建时代,女词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讴歌自己的爱情,不藏不掖、磊落大方,透露出婉约派词人的“豪放”。这两首爱情诗词,一个含蓄,一个直白,却都同样牵动着我们的心,为他们即将要约会而高兴,为他们思恋不得见而着急。通过《邶风·静女》和《一剪梅》的辨析,我们感受到作者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大胆地抒发情愫,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我们从诗歌情感中蕴涵的至善至美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了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
三、激发情感共鸣,透视生命价值
中国古典诗词及诗词人的创作背景、生平经历等都为我们记录了其生命价值。纵观诗词人的作品及其一生,比较理解他们相似的生命历程,可以激发我们心中沉睡的情感与之一拍即合,可以为我们感悟透视生命价值提供很好的源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后主与“国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陈维松在《词评》中说:“纳兰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纳兰的《浣溪沙·姜女祠》:“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这位一生富贵的公子用姜女祠作引子,对历史和现实沉敛敏感的反思和认知。战争和修建长城所带来的悲剧使这位贵公子一生郁结,忧国忧民意识显露无疑。李煜和纳兰一生凄婉愁苦且英年早逝,悲剧式的人生遭遇,文人共有的气质才情,成就了两人凄婉的词风。在两人三四十年短暂却不失光辉的人生中以赤子之心写赤子之情,李煜和纳兰以他们的爱恨情仇、才情愁怨、血泪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的绝唱,千古流传,穿越千百年传递着他们的生命余辉。
在阅读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它一直是教师想突破取得成效的领域。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正确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法,疏通古典诗词的长河,整合发现共同点,挖掘新理念新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审美能力,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给他们以启迪,传承我国古典诗词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