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动”求“活” 靠“活”求“质”

2013-04-29郑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前置想象课文

郑翔

只有创造性地运用生本教育理念,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由于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照搬教参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的训练,因而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半点“越雷池”的非分之为,扼杀了学生在读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因此我以前的课堂往往是死水一潭,我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丝毫谈不上学生的“活”。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我意识到:必须用生本理念来武装自己,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在哪里?

三年来,正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逐渐明白这个突破口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效率高起来。

确实,只有新鲜、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它转动起来,让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学生也必定会精神放松,心灵不受拘束,思维能力得到极大培养。而这正是“高效率课堂”的内涵与精髓!要想使课堂新鲜、活泼、丰富多彩,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认真设计前置性作业,使之“动”得有基础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得起来,就必须要让学生有“动”起来的本钱,如果学生对要讲的课文不熟悉,老师再怎么启发,学生也“动”不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认真设计前置性作业,并督促学生切实完成,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基础和前提。

让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并不是新鲜做法,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一些预习题,但由于缺少方法指导和具体督促措施,即便有要求,学生一般也都是应付一下,或读一遍课文,或查查生字词,达不到要求就起不到作用。

其实,完成前置性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其优点是先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新课的内容,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时做好“动”起来的准备,这是学生在课堂“动”起来的基础和前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种前置性作业所起到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让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十分重视设计前置性作业,并督促学生切实完成。

但只有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怎样设计前置性作业并督促学生切实完成?

一般说来,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设计一份前置性作业,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份前置性作业一般包括“读、画、查、述、思”五个方面的要求:

1.读:这是前置性作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求。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要通过朗读或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画:圈画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

3.查: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解决;不理解的地方试着自己查资料解决。

4.述: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比较流利地复述课文。

5.思: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写?用另外的方法写可以吗?

其中我特别重视“述”这个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抓好了,对课堂“活”起来特别有作用。我采用二人小组复述或四人小组复述或全班复述的方式,学生在上新课之前,一定要复述课文。

这种前置性作业刚开始实施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学生习惯了抄抄写写、读读背背,把前置性作业根本不当作业,布置下去没有几个人能完成。后来我通过勤检查,树榜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坚持完成,特别是当不太认真的同学看到认真完成的同学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时,他们也开始动起来了。一段时间之后,全班同学都能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也正是同学们在扎实地完成前置性作业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上一下子“活”起来了,所以我深切地感受到,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是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基础和前提。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学生的负担太重了。其实不然,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好习惯,他的学习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就越学越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灵活,因课堂上的上佳表现而产生成就感,使他们在精神和心灵上都倍感轻松。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之“动”得有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住了使语文课堂新鲜、活泼、丰富多彩的契机。我认为让学生“活”起来的核心是使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主动地读解课文,得出不同的结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大量进行活动的时间。

如上《天上的街市》一诗,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质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例如学生提出:

“天上的明星现了”,为什么不用“亮了”?“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不用“那颗流星”?……

我给学生引以思路、导以方法,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语言形象性、句子节奏等方面一起进行探讨,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整节课在师生互动中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如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时,一位同学首先提问:“那一朵盛开的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这一句好在哪里?”问题提得妙极了,涉及到如何欣赏优美句子的问题,各学习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相当热闹。讨论完,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忍俊不禁一词用得好。”有的说:“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还有的说:“用笑容比喻花特别新颖,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到底谁对谁错呢?这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我则喜笑颜开地说:“用得着我公布正确答案吗?只要我们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答案不就不言自明了吗?”同学们如梦初醒,频频点头,飞快地记着笔记。

通过多节这样的课,我强烈感受到,只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动”得摇曳多姿,学得轻松愉快,又扎实深刻。

三、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之“动”得有宽度

我认为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是使学生“动”得出“彩”的最佳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想象是课堂“活跃”的源泉,没有想象,便不可能有课堂的活跃,“活”也就无从说起。其实,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已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以及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该尽量避免学生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一些课堂上,由于我的积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创造神力,或生动地再现,或灵活地填补,或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学生“动”得神采飞扬,“动”得摇曳多姿,“动”得很有境界。

例如我在上《童趣》时,学生基本读懂课文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三幅连环画,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认真观察,给这三幅连环画写一段说明文字,每幅画面字数30—50字,并为每幅画面取个名字。小组交流、讨论,由一人执笔,整理本组的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派一名代表发言,参加全班交流。我向学生可提出要求:a.扣住课文内容;b.合乎画面内容;c.语言简明扼要;d.书写端正工整。 看哪一组同学想象最丰富,写得最快,表达最好。这一步骤,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评判优劣,从而巩固课文内容要点,深入理解课文。

这种想象答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培养了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这正是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诱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意境,把静止的内容化为活动的情境,再现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语言的魅力、理解语言,能灵动地运用语言,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四、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批判,使之“动”得有创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正是使学生“动”起来的重要环节,而且这一“动”,肯定会“动”出创意!

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质疑、批判、创新的火花呢?

首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学会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我不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不仅从正面深入地想,也要从反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

第三,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

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学生很快弄懂这个问题。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接着提问:“下文还有写闷热的地方吗?”学生找不出来,我又进一步问:“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讨论明确,得出结论“这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正是在这种质疑批判中,学生们“动”得创意十足,动得无比深刻。真的让人万分高兴, 学生中蕴藏着无限可贵的潜力!

五、教师大胆放手,又积极参与,使之“动”得有秩序

为了让学生“动”的幅度大一点,“动”得更有创意一些,每学期我都有一个大胆的做法,就是把部分自读课文的处理权、讲课权、检测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自己检测。

首先,开学初,我把部分单元的一些自读课文分摊给学生的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接着,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详细讲解如何设置前置性作业、抓住课文重点、合理安排一节课的时间、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布置作业等等,让学生大体上知道教授一节课的环节与步骤。

第三,教师参与到每个组的备课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四,学生四人小组上台讲课,教师密切关注每一个步骤与环节。

第五,每个组完成上课任务后,组织全班同学来评议这节课的得失,以利于后面上课的同学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第六,教师纠错补缺。

目前,这样的课已进行了多节。我感觉效果良好,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都基本掌握,并且对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1.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为了讲好这节课,搜集了六本有关的参考书,并在网上搜集大量的资料,反复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了这节课的目标,讲授重点和讲课方法。

2.锻炼了学生大方、自然地面对全体同学讲话的能力。有一个同学平时上课从不举手,老师点到他,发言也是声音小得他自己都听不见,可他们小组分给他的任务,偏偏是正音释词和范读课文,他妈妈说他在家里整整练了一个周末,结果朗读得相当成功。

3.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合作精神的养成。

4.经过亲身实践,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主旨的把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大大提高了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老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远远高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放胆让学生去处理教材,老师的工作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比如,指导学生备课前,老师就得先深入钻研教材;学生讲课时,老师得认真地听,以便查漏补缺纠错。如果把课文交给学生,老师就闲置一边,只会导致教学水平的降低,因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老师强烈的责任心。

只有师生全权参与,团结协作,学生才能“动”得有秩序。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肯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也将是“高效率”的课堂!让学生“活”起来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精神是最愉快的。这样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越来越勇于提问、善于提问、创造性地提问;而且,学生不但在课堂上会“动”,还会寻找机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会在诸多问题中发现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样的课堂就会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前置想象课文
奇妙的想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背课文的小偷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