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3-04-29吴敏杰
吴敏杰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这样一种新理念: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可见阅读在数学课堂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数学是一种语言,有其特殊的语言系统,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学习数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要更好地读懂数学语言,理解数学语言和运用数学语言,就要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数字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学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我们应该重视阅读的教学,让阅读走进课堂,加强对阅读的指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是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是图形、图式语言表达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或是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是图形、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来理解定义或是定理等等。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古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的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朱熹认为,学生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所以我们在平时数学课堂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例如:我这样告诉学生,你想从整体上把握好数学教材吗?那么,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课前预习来实现;二是阅读教材上的课后阅读材料。这两个途径都离不开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应使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有了兴趣,阅读时就有了动力,阅读的效果也就会提高。在阅读之前,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创造适当的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生活,精辟而具体,有针对性,新颖而有趣;要难度适宜,富有启发性。可以设置几个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形成阅读能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课前预习,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要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试着完成课后习题,把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记载,带着问题去听课。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总结有效并且适用于学生的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三读法:第一读,泛读教材。就是用很短的时间读一遍教材中所要预习的内容,以领会教材的大意,主要谈了哪些方面。找出课文中彩印的黑体字,理解其意思。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通过快速阅读,可以了解到这一节主要谈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第二读,精读教材。通过泛读大致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再次边读边圈点勾画。把自己读不懂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划出来,把自己以为重点的标出来,甚至在旁边简要地写几句认识和体会。预习时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应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来。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通过快速阅读了解了这一节的内容,再通过仔细阅读进一步掌握内容。首先什么是指数函数?通过仔细阅读可以得到指数函数的图像并了解指数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比如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单调性等;其次学习了指数函数可解决哪些问题。这样,通过第二读,可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果遇到难点,实在不能解决,可以用记录的方式留到课堂上解决。第三读,选读教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精读了解了所要预习的大致内容,并知道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在脑海里自我整理一遍或做一些课后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预习所掌握的知识。如果在运用中遇到难点,可以选读教材相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能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最终把课堂教学变成是学生主动学习。
(三)读写结合培养阅读能力。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在数学阅读中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达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是定理等,加强问题的理解并且使问题直观化,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四)进行分析、讨论。做数学题时,分析题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把题意分析透彻,才能达到解题的目的。分析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要求学生阅读时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五)适当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尝到甜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产生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上,也是思维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期训练之后,学生在阅读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多提“为什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讨论交流的?”“你想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吗?”“你敢解答这道难题吗?”“(关于这道题、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
二、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堂阅读的材料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所谓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堂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充分利用多种教具,挖掘教材。课标指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好教材,但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随意地改变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标、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投影、挂图、卡通图片等教具,领会利用教材中情境图的内涵,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
(二)挖掘生活数学资源,收集生活数学信息。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会显示其实用价值,学生只有回归生活去应用数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对数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生活中找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原形,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阅读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生活实物进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生活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不竭源泉。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会显示其实用价值,学生只有回归生活去应用数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对数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生活中找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原形,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模糊去掉实物,抽象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体验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现实生活处处充满着数学的奥妙。
三、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二)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选几本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在自己在数学阅读时的做法作示范。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仔细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意识,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阅读”走进我们的课堂!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