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大兴安岭北部晚元古代地层的对比研究

2013-04-29刘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9期
关键词:根河额尔古纳河片岩

刘洋

摘 要:文章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对大兴安岭附近古生代地层的多重划分对比研究,以野外实践经验及岩矿鉴定结果为依据,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地层的归属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关键词: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晚元古代;大兴安岭北部

大兴安岭位于祖国最北部边陲,东与小兴安岭毗邻,西以大兴安岭山脉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濒广阔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为邻。其行政归属在历史上多次变更,现在地方行政归属黑龙江省,而版图又属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坐标东经121°12′至127°00′;北纬50°10′至53°33′。面积8.46万平方千米。大兴安岭中的“兴安”是满语,意为“极寒的地方”,因为气候寒冷,故有此名;大兴安岭的“岭”即满语“阿林”,其意为山。

大兴安岭经历了数亿年的地质历史变更,其岩石地层组成复杂,从晚元古代至早三叠世均有出露,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均对其进行过地层清理和地层数据库的建立工作。然而由于各省进行工作时间存在先后,细致程度也有所不同,尤其对于两省交界的大兴安岭地区地层时代归属与地层单位划分存在不同的意见。在此,笔者专门就大兴安岭北部晚元古代地层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黑龙江省对其划分为倭勒根群Pt3∈1W,[创名及原始定义]:大兴安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仲伟成等1962年创建于倭勒根河流域。系指分布于呼玛县韩家园子附近及外倭勒根河一带的一套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组:吉祥沟组和大网子组,时代置震旦纪-早寒武世。

[沿革]1981年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范伟成等,在编制1:50万黑龙江省地质图及其说明书时,将该群对比为佳疙疸群,时代置晚元古代-早寒武世。1989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简称黑龙江第二区调大队)刘步昌等,在进行十八站等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分布于韩家园乡附近及倭勒根河一带的这套浅变质岩仍称之为倭勒根群,重新划分了吉祥沟组和大网子组,时代置震旦纪-早寒武世。1993年《黑龙江地质志》中称零点群,划分出房建组合大乌苏河组,时代置晚元古代晚期。本次对比研究采用1989年刘步昌等的划分方案。

[现在定义]分布于呼玛县倭勒根河流域及新林区大乌苏河流域。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下部为陆源碎屑岩,上部主要为基性火山岩,自下而上划分为吉祥沟组、大网子组。

吉祥沟组 Pt3∈1j

[创名及原始定义]大兴安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仲伟成等1962年创建于外倭勒根河一带。分布在呼玛县外倭勒根河一带,主要由灰色、灰黑色绢云石英片岩、云英片岩、大理岩、碳质片岩、石英岩组成。时代为震旦纪-早寒武世。

[沿革]该组于1993年《黑龙江地质志》中曾称房建组,本次对比研究恢复吉祥沟组。房建组为吉祥沟组同物异名,应停用。

[现在定义]分布于呼玛县倭勒根河及新林区大乌苏河流域,主要由深灰色(二云)石英片岩、千枚岩、板岩、灰白色微晶灰岩及含石墨灰岩、微晶片岩等组成,为一套浅变质的海相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选层型未见顶底。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主要岩石类型为片岩、千枚岩、板岩及灰岩等,岩石多呈暗色,遭受轻微区域变质,局部地段叠加热、动力变质作用,呈现片理化、角岩化、糜棱岩化等。岩石中含较多碳质,显示为缺氧的深水还原沉积环境,构成海相陆源细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该层出露厚度在新达拉罕村南约为872m,在韩家园乡北山为76m以上;向西南延伸到新林区大乌苏河流域,其岩石类型增加有:碳酸盐化含长石石英粉砂岩、细砂粉砂岩、二云长英角岩、二云斜长角闪片岩等,灰岩及石英片岩减少,变质程度减弱,在零点东山其出露厚度最大为1715m。区域上与上覆大网子组呈整合接触。

大网子组 Pt3∈1d

[创名及原始定义]大兴安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仲伟成等1962年创建于呼玛县韩家园乡附近。出露于韩家园子附近和外倭勒根河一带,主要为片理化安山岩夹绢云母泥质片岩。与吉祥沟组呈整合关系,时代为震旦纪-早寒武世。

[沿革]该组于1993年《黑龙江地质志》中曾称大乌苏河组,本次对比研究恢复大网子组。大乌苏河组为大网子组的同物异名,应停用。

[现在定义]分布于呼玛县倭勒根河及新林区大乌苏河流域,主要由灰色、深灰绿色片理化角斑岩、细碧岩、变中基(酸)性熔岩夹硅质页岩、板岩等组成,为一套浅变质的海相中基(酸)性火山岩夹细碎屑岩组合。选层型未见顶底。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大网子组由浅变质中基性熔岩和变酸性熔岩及细碎屑岩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碧岩、角斑岩、板岩等,岩石颜色偏暗且多带绿色调,受轻微区域变质,局部地段叠加热、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片理化、角岩化及糜棱岩化等,构成海相中基(酸)性火山岩夹细碎屑沉积建造,海底火山活动频繁,沉积环境不稳定。

该组在韩家园乡一带出露最大厚度约为775m;向西南延伸到新林区大乌苏河流域,出露厚度增大,最大厚度约为1932m。变角斑岩、变中基性熔岩减少,增加了板岩、石英片岩、白云钙质片岩等副变质岩石。区域上与下伏吉祥沟组呈整合接触。

内蒙古自治区将其划归额尔古纳河组(Ze)

[创名及原始定义]该组最初由宁奇生等人于1959年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建立,称额尔古纳河群,其含义是指分布于额尔古纳河沿岸的各种片岩以及碳酸盐岩。按岩性分下绿色片岩组,下碳酸盐组、下绿色片岩组和上碳酸盐组,连续沉积于佳疙疸组之上,但上界不清,厚度大于4200m。

[沿革]黑龙江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9年将上述碳酸盐组改成额尔古纳组,其含义专指分布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及东部呼玛县兴隆沟附近的灰色、灰白色块状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岩为主夹绿色片岩、碳质灰岩、千枚岩等,其下与佳疙疸组整合接触,厚600~1120m。1981年,黑龙江省区调二队重新使用额尔古纳河群,系指分布于喜桂图旗塔尔其铁矿一带的各种片岩和条带状大理岩组合。1985年,内蒙古区调一队在额尔古纳右旗恩和屯、建设屯等地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这一地区的额尔古纳河群进一步划分为4个岩段、第一岩段以白云质硅质大理岩为主,第二岩段为粉砂质结晶灰岩,第三岩段以白色大理岩为主,第四岩段由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粒岩、浅粒岩等组成。1991年,内蒙古地矿局重新厘定了额尔古纳河群的层序。本次清理认为最早的额尔古纳河群层位重复,而黑龙江区域地层表编写组所称额尔古纳组的岩石组合符合岩石地层单位的要求,层型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乌兰山以南,故将额尔古纳组改成额尔古纳河组。

[现在定义]系指分布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喜桂图旗一带整合于佳疙疸组绿色片岩之上的碳酸盐岩组合,即白云质大理岩、大理岩、白云岩、结晶灰岩夹少量变质碎屑岩等,未见上界。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额尔古纳河组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河流域,乌兰山以南最为发育,主要由白色块状灰质白云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夹石英片岩、绿片岩等组成,厚1120m,向南在摆直右拉山一带该组中硅质成分增加,以白云质硅质大理岩为主,夹少量粉砂质结晶灰岩、碳质板岩,厚度大于825m。在摆直右拉山东南,江水泉等地该组以大理岩、碳质结晶灰岩、含粉砂质结晶灰岩为主夹变质粉砂岩及千枚状板岩,厚度大于508m。一般未见顶,局部可见整合于佳疙疸组之上。喜桂图旗塔尔其等地该组为白色条带状大理岩夹各种角砾岩和硅质大理岩透镜体,岩石多具矽卡岩化等现象。其下与佳疙疸组整合接触,上界不清,厚度大于573m。该组为一套浅海碳酸盐岩组合,北部含盐度较高,可能为近岸区,南部岩石组合为正常海水沉积产物,时代暂归震旦纪。

根据笔者近些年在大兴安岭地区北部的工作经验及岩石标本鉴定结果,这一地区晚元古代主要分布的岩性为变基性、酸性火山岩夹沉积碎屑岩、板岩、砂岩、大理岩及结晶灰岩等,并且额尔古纳河组的命名地区也在此地区之内,故此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认为该地区的地层归属应为额尔古纳河组(Ze),以内蒙古自治区的划分为准。

参考文献

[1]李文国.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曲關生.黑龙江省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根河额尔古纳河片岩
额尔古纳河岸
道路边坡片岩耐崩解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反倾边坡风化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根河之歌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我骄傲,我是根河人
额尔古纳河谣曲
根河知秋
石英片岩路基填料适用性分析
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