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褒贬
2013-04-29王英
王英
褒贬是人们观察事物评价是非阐明观点的主要方式。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中,褒贬的使用则更为频繁。鉴于其管理的对象较为幼稚,在褒贬的应用时,则需赋予相当的艺术性。笔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对此有十六个字的浅显认识,即:爱心为本,以理服人,尺度适宜,多褒善贬。
爱心为本:即无论用褒用贬,都要摆正给予褒贬的主体与接受褒贬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和关系。前者是教育者,后者是被教育者,两者沟通的桥梁是爱心与理解共同构筑的。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教师的教育;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正确地使用褒贬,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老师的爱是深沉的、真挚的、理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爱。爱是本质内容,褒贬是外在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只有把握这一点,应用褒贬才会得心应手。
以理服人:小学生虽然幼稚,但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作为教师,应该尊重他们,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褒贬学生都要实事求是,可褒的都褒,不搞厚此薄彼,需贬的则贬,讲清应受批评的事实,从道理上让人服气。褒贬中厚此薄彼,会使应该表扬而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产生心理不平衡,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造成不良的后果。例如,“六一”前夕,我让A、B两位同学出节日专刊,第二天看到“六一”专刊构思新颖,内容丰富、字迹工整清秀,我在课堂上对两位同学给予许多赞誉之词。当天下午,我发现专刊的标题全被擦去。经过追查,得知是C同学所为,问其原因,C同学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老师认为A和B同学专刊办得好,好的部分留下,差的部分是我干的,所以我把它擦去。”他的话给我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谁之错?我想尽管C的做法过于偏激,但是老师的褒贬不公平造成后果的直接原因。事后,我向同学们重新肯定和评价了“六一”专刊。第二天,专刊的标题又恢复如初。此事对我的启发是:褒贬学生也不可以偏概全或主观随意。老师也不是一贯正确,也有把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客观事实,贬人也有搞错的时候。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须丢开面子,公开认错。上学期,班里有位平时表现较好的女生,早读连续迟到两天。为了严格要求,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她。她当时委屈地失声哭泣,我恼火地把她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事后,这位女生情绪很低沉。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通过家访了解,得知该生迟到的原因是其拉痢疾,家长让他去医院打点滴,她哭闹坚持要去上课,磨缠耽误了早读时间。下午班会,我向全班同学讲清了事实真相,肯定了她的刻苦学习精神。放学后,她对我说:“老师,是我不对,有病本该请假,生病并不是迟到的理由,我今后再也不迟到了。”望着她那真挚的目光,我的眼睛湿润了。
尺度适宜:褒贬学生都应掌握一定的尺度,褒贬学生应注意言辞适中,言过其实的夸奖会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看待自己。例如,被夸为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必须获胜,不能失败”的心理压力;或者相反,使他得意忘形,目中无人,一旦考不好就会突然失意,日久就会形成脆弱的心理。而被誉为小数学家的学生可能会自觉地压抑自己爱好艺术的情趣,甚至可能会钻牛角尖,深深陷入虚幻的冥思苦想中。褒如此贬亦如此。真贬学生,切不可给学生打具有某种结论性身份的标志。如果一个学生被人称为懒汉,他也许会变得越来越懒;你说学生是傻瓜,小脑袋可真的就得越来越笨了。教育学生,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上。贬低学生,给他们打上“懒汉”“笨蛋”“傻瓜”标记,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使他们丧失自信心。有关专家指出:“消极的结论会变成预言”,这句话很有道理。
多褒善贬:对学生要多褒奖,少批评,更不能轻易贬低。对学生的天赋要有洞察力。你觉察出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可多多鼓励他,而不要过分抬高他,鼓励比过分抬高要有益得多。小学生较单纯,多褒奖对他们是一种催其上进的鼓励。比如对学生说“你是聪明的孩子,我知道你能够做好这件事”,比说“你是小机灵,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要显得具有支持力,而且更加能够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成绩略有进步的学生受到夸奖后,成绩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做了好事后受到肯定与赞扬,会做第二件、第三件贩贩贩表扬不是捧,是教师对学生一种精神支持,其中也包含着老师给予的爱心和信任,对学生能有一种特殊的温暖感。贬,虽然也是一种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学生的爱,但尽量少贬或慎用。对表现差的学生,能单独谈心的就不在公共场合批评;能婉言规劝的,绝不用措辞严厉的训斥;能在学校帮助教育的,决不去向其家长“告状”。即使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也绝不带讽刺、挖苦的意味,批评的过程应是“说道解惑”的过程。有些真贬,还可以在褒扬中婉转地完成。
总之,褒贬在教书育人中两者均须使用,关键在于能否善于使用。善用之善,颇有艺术的学问,值得我们孜孜不倦地去探讨。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