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2013-04-29次仁央金
次仁央金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困生在品德方面,犹如后飞的雁,或迟开的花,显得迟了一步。由于自卑心理与自尊心交织在一起,他们因常犯错,挨批评而自卑,自我感觉与集体、同学、教师疏远而处于孤立、孤独状态;又因要“面子”,自尊心强而对老师、同学的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他们也有上进求学的愿望,不愿永远处于后进状态,但又因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的过程中,往往经不住外界不良的影响而出现反复。
学校是育人的环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基地。教师的爱心是教育力量的发祥地,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有了敬业乐业,才可能忠于职守。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师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业生的爱似一支润滑剂,可以消除师生隔阂,打消学生对教师的许多不必要的疑惑;老师对学生的爱又似一支兴奋剂,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增强师生凝聚力,唤起教师极大的教育热情,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有效的交往。
所以,对于学生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讽刺、挖苦奚落学生。要从情感上接近他们,给他们以关怀和爱护。从而使他们感到老师亲、愿意接近老师和接受老师的帮助。笔者针对学困生纪律涣散,学习自觉性不强,大脑常处于不规则运动等复杂的心理,在实施教育措施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学困生若缺乏教育者情感上的理解、同情,就难以建立对教育者的信任感。因此,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是教育的第一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生在神经系统中有效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我用“严”要求来约束该生的行为。上课盯其学习情绪、态度、注意力;下睛课盯其纪律、言行,及时帮助他克服不良习性;并且调动班干部和全班同学业,积极参与教育和学困生转变的工作,促使学困生上进的自我战胜淘气的自我,产生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契机、诱导学困生消除懒散敷衍的心理与不良习惯养成好学,守纪律的品质。
二、寻觅其优势,发挥其长处
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做到长善救失,激励上进,让他们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过程中体验自尊感、消除自卑感。这位学困生在得到家庭与集体的温暖之后,终于焕发出令人欣喜的闪光点。他关心集体,常为班上修理坏桌椅,热爱劳动,学校大扫除,脏活、累活他干在前面。目睹着这一切可喜的进步,我鼓励他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克服短处,向上攀登。在每次活动中,我都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活动内容,制订激发他积极参与的条文,让他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与乐趣。如在作文竞赛中,我为学困生设立“进步奖”、在基础知识竞赛中,设立“荣誉奖”、力争让他放下包袱符号极参与,在参与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爱好的信心。我通过自己滚烫的心去感化他,让他在爱的世界中自觉消除因受辱而自我封闭的心理防线,将心理的大门向老师同学和班集体敞开。为此,在课余时间,我时常走近他,与人闲聊、谈心,或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或帮助他制订近期的学习目标,在有意与无意中走进学困生心灵耕耘终有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曾经缺乏爱,以至步入歧途的孩子,在一定的阳光、土壤,水分作用下,终于发芽、生根、成长,如今这位学困生已成为一名优秀生。
三、培养其兴趣,激发其上进
因学困生通常还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所以从培养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入手,教师更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愿望的培养。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情引趣、以知促情。鼓舞其志气,并动员学生一起关心、帮助学困生,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通过提高成绩、体验获得知识的胜利感和欢乐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
“人与人不同,花有别样红”。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的教育方式应是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表情是温和的、而不是冷峻的;批评态度是和蔼的,而不是生硬的;话语是温和的、而不是尖酸的。通过树立“差异教育”的教育观念,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走好每一步时代的更迭,社会的进步,对新世纪的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适应创新环境教育的要求,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扮演导师、朋友的角色,为学困生提供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提供成功的机会,鼓励学困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与教师、同学热烈的情感交流,兴奋地探索,积极地求知气氛中,获得进步。获得成功。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让我们用全部的爱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让他们成为参天大树,期待大树早日成林。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