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探析
2013-04-29侯金燕
侯金燕
编者按
幼儿园开学第一天,也是小班宝宝第一次离开家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不少家长吐槽幼儿园里哭声一片,看着孩子哭,大人也跟着默默擦眼泪。早上8点入园,下午4点才放学,这中间的8小时被很多家长网友称为“最难熬8小时”。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集体生活,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能否顺利地迈好这一步,关系到儿童个体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自我认知以及自信心等品质。
幼儿园是学前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机构,它不仅能给幼儿提供较好的学前教育,还能解决幼儿家长的后顾之忧。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更是他们离开父母,迈向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所机构。大多数幼儿刚开始幼儿园生活时总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行为或表现。这些由于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所导致的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情况被称为入园焦虑。每一位幼儿因为养育人不同、养育方式不同等因素的存在,入园焦虑的表现、持续的时间都有所不同。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析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问题。
从社会兴趣视角解析小班幼儿
入园焦虑及其缓解入园焦虑
(一)社会兴趣的内涵解析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弗雷·阿德勒在其1933年出版的《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一书中阐述了他的社会兴趣理论,“所谓社会兴趣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特性或心理过程,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人类同伴、人类社会及整个世界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倾向”。幼儿的社会兴趣是其全部社会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帮助幼儿克服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心理条件。研究表明,幼儿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最先影响的就是幼儿入园这一重要的行动,幼儿入园焦虑会因其社会兴趣发展水平的高低而表现出程度不同,兴趣越高,焦虑感越低。
(二)关于培养幼儿社会兴趣以缓解其入园焦虑的建议
1 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获得归属感。创设益于幼儿包括社会兴趣在内的生物潜能实现的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幼儿园园长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依据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创造适宜儿童社会兴趣的生长条件,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幼儿园里的一切,都唤起了幼儿的好奇心,满足了幼儿的归属感,从而驱散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的焦虑,使其快速地与幼儿园环境互动,衍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 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增强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安全感。良好的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真正地在儿童身上产生影响的前提,而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爱,教师富有艺术的爱使得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渐渐地转化为对教师的依恋。教师通过关切的问候、鼓励的眼神、温柔的抚摸等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孩子向往的幼儿园里面一定有一位关爱他、喜欢他、鼓励他、表扬他的老师,使其不再焦虑。此外,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使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意趣盎然,吸引幼儿。
3 幼儿园教育生活化,使幼儿自由地在幼儿园生活成长。加大生活教育的比例,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生活的差距。入园焦虑的产生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一是情感上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二是陌生的环境场合使幼儿感到害怕。因此,幼儿园在接待新生入园时,要在环境创设上做一些特殊的准备。准备一些有趣的、可爱的布偶和种类丰富的玩具,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准备一些柔软、漂亮的地垫和物品,让幼儿在其中感受环境的舒适与温暖;最重要的一点是幼儿园环境要有家的感觉,让幼儿在教室里能感受到在家的温馨与自由。
从群体学视角解析小班幼儿
入园焦虑及其缓解入园焦虑
(一)群体的内涵解析
群体这一词汇是社会学中的术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是社会成员之间按照一定社会关系组成的,彼此有共同行为模式的共同体。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同样,每一个人都不仅仅只属于一个群体。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既属于大群体,也属于初级群体,是一种单纯的群体。幼儿园的伙伴对于幼儿来说,则属于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对处于同一年龄阶段上的一类人的归类划分。群体的作用相当广泛,著名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幼儿的这些群体对幼儿个性和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把这些群体看作是“人性的养育所”。
(二)利用群体策略缓解流动幼儿入园焦虑
1 群体欢迎仪式。群体欢迎仪式可以很隆重也可以很简单,主要目的是让新入园的幼儿对自己未来将要进入的群体有所了解。首先,教师应将自己介绍给新入园的幼儿。其次,将新入园的幼儿介绍给所属班级的幼儿群体。最后,让全班幼儿群体进行自我介绍,让新入园幼儿对即将加入的群体成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群体领袖关心。群体领袖是群体中的某部分人,这部分的人能够运用社会群体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从而对另一些人行使权力。每一个群体都有群体领袖,由于幼儿群体属于一个单纯的简单的群体,初入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大多处于3岁左右。年龄处于3岁左右的幼儿行为能力还不大成熟,因此班级幼儿群体的领袖由本班幼儿教师担任更加合适。
3 同伴群体凝聚力。群体具有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这种群体所具有的独特凝聚力不仅是群体维系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控制群体成员,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通过群体的凝聚力能够让幼儿获得心理归属感,有效克服幼儿的入园焦虑。
4 群体代表进行安抚。幼儿进入幼儿园接触到的幼儿群体可以被称为同龄群体。幼儿园内这些同辈群体有着相似的背景(离开亲人,来到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具有这样相似背景的同辈群体能够彼此形成情感依赖。因此,群体内的成员更加适合安抚新入园并处于焦虑时期的幼儿。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解析小班幼儿
入园焦虑及其缓解入园焦虑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内涵解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需要结构的理论模型,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在马斯洛看来,人们的需要自下而上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去研究新入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分析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根源,而且也可以为人们找到干预幼儿分离焦虑现象的可行之策。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原因:幼儿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首先,生活制度的改变——生理需要的缺失:其次,环境氛围的改变——安全感的缺失;再次,个人地位的改变——情感断乳所引起。
(二)利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缓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
1 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转移幼儿的分离焦虑。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选择情节简单、生动有趣而又参与性较高的游戏,牢牢抓住孩子的兴奋点与兴趣点,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热情与冲动,进而促使幼儿打破各自封闭的内心世界,增加同伴交往的频率与深度,使幼儿在嬉戏玩耍的过程中,在分工合作的协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也能在集体中找到自身的位置,重新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克服其对幼儿园环境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并逐渐实现对新环境的脱敏。
2 营造家庭式的环境氛围,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家庭最容易让年龄较小的幼儿产生安全感。为此,幼儿园可以营造家庭式的环境氛围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可以说,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不论是室外的还是室内的,都应当是温馨而又充满童趣的。这种环境不仅应当考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需要。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借鉴家的元素,能让幼儿感受到家的氛围。
3 建立积极的师幼及同伴互动,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首先,教师应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起与幼儿的互动。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尤其是对于初入园的幼儿,这是因为他们之间缺乏相应的了解,对彼此充满了陌生感与排斥感,再加之小班幼儿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与社交经验。
4 实施亲情效应,化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之所以对母亲有如此深厚的依恋感情,是因为母子之间亲情效应的存在。这就启发我们,幼儿园应当实施亲情效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母亲般的温暖,进而逐步转移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感,化解其分离焦虑。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