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陆——台湾两大“体验模式”的学术对话

2013-04-29

中小学德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学术育人德育

主持人

刘惊铎

(国家开放大学理论与政策研究室教授,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李坤崇

(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领导与评鉴研究所教授)

2013年6月,大陆国家开放大学刘惊铎教授应邀赴台湾,与南台科技大学李坤崇教授在两岸四地通识教育论坛上举行了以“大陆—台湾两种体验模式理论架构与实践效能之比较”为主题的学术对话。对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开启了两岸四地学术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形态。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关于道德教育模式及其理论源头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两岸德育学界和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两岸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地探索出两种“体验模式”、两种“体验论”,有必要给予关注并加以比较。

一种模式在大陆,其实践形态叫做“生态体验模式”,其理论称之为“生态体验论”,并形成了一个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团队;一种模式在台湾,其实践形态叫做“生活体验模式”,其理论称之为“生活体验论”,同样形成了一个生活体验教育学术团队。

理论取向返璞归真、探寻本源。大陆的“生态体验模式”,把陶养“健全人格,健康饱满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作为育人的价值目标。台湾的“生活体验模式”,倡导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符合生活哲学的思想,凸显了德育的体验性,把培养“三我的健全人格”作为育人的价值目标。

理论架构互补。大陆的“生态体验模式”,其理论架构为“三重生态圆融互摄”,旨在深度拓展德育资源并实现结构性优化,架构优质的德育资源系统,发挥全息育人功能。“生态体验模式”凸显德育的体验性,主张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生态阅历,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生成高效能的育人“生态体验场”。在三重生态观下,教育资源理念得以超越,教育资源开发实践得以拓展,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规律。如此,我们的教育效能和生命体验获得巨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和生命成长境界渐次提升……

台湾的“生活体验模式”,其理论架构是“三核心三维度六主轴”,“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用,以体验反思实践为法,交融道德认知、情感与行动三层面”,培养“三我的健全人格”,着力提升育人功能。这种模式凸显了德育的体验性,自觉尊重体验者的生活经验、生命感受,让体验者在生活体验中受到有效的教育。

实践效能互证。大陆的“生态体验模式”,其实践效能是“震撼心灵,感动生命”,提高德育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创引魅力实践。生态体验模式在实践现场,真切发生着“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的领悟,德育效能显著提升。

台湾的“生活体验模式”,其实践效能是“关注感受,激发兴趣”,提高德育的生活性、亲切感,推进德育亲人化。生活体验模式在实践现场,真切发生着“生活中处处是体验,有体验就有教育”的领悟,提高了德育的实际效果。

互动拓展,合作共赢。大陆在“生态体验模式”“生态文明”、新课程改革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大背景下,其理论与实践空间得以纵深拓展。台湾在《国民教育课程总纲》《国民教育课程暂行纲要》及实施配合方案的政策大背景下,生活体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空间获得空前开拓。

尽管两岸共同选择“体验”作为德育的实践着力点,但二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差异和互补。大陆侧重于回归生态,将道德教育资源系统定位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拓展和创新了道德教育的资源形态。台湾则侧重于回归生活,将道德教育的场域安顿在生活世界中,使道德教育具有了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贴近心灵的精神气质。

在两大体验模式及其理论的开放互动中,在两岸学术团队零距离对话中,两大模式及其理论获得高位互证、互激、互促,臻于相簇而茂的学术丛林发展态势。

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也是合作的世纪。两大体验模式及其学术团队和两岸四地之间,相互结为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开放和互动,有利于形成合作共赢的学术发展局面。

猜你喜欢

学术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