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破茧成蝶”
2013-04-29瞿海蓉
瞿海蓉
【摘要】在新课改进程中,一些语文课走入了形式化的误区,形式大于内容,看似热闹实则虚空。本文试从课堂导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提问、课件运用四个方面分析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形式化现象,以期帮助语文课摒弃浮华走出误区。
【关键词】语文课堂;形式化;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然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华美乐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鲜活灵动。但是一些语文课也由此走入一种浮华的误区,形式大于内容,看似热闹,实则虚空。部分教师却乐此不疲,像蚕一样只注重吐丝结茧,用美丽的丝线装饰课堂,却不考虑教学实效,从而陷入作茧自缚的“泥沼”。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理念与行动的貌合神离,只有冲破形式化的束缚方能使语文课堂“破茧成蝶”。
一、课堂导入,不可“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所以許多语文教师都在课堂导入上煞费苦心。但是课堂导入只是一堂新课的引子,并非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因而切不可在这上面花费很多时间。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导入一般只能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如果花了十多分钟导入新课,势必会占据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时间,那样即使导得再精彩,也成了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花把式。例如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如果用时代背景导入新课,切不可拓展太宽,假如花很多时间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这堂语文课也就异化成了历史课。记得一次学校开放日,我和一位学生家长听一名语文老师上《南州六月荔枝丹》。这名语文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荔枝图片,然后拿出一颗荔枝将其层层剥开,并由外到内详细介绍起荔枝的结构来,整个导入过程整整花了十七分钟。听完课后这位家长竟疑惑地问我:“这是上生物课还是语文课?”我一时语塞,尴尬得不知如何回答。由此可见为求形式,故弄玄虚,“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课堂导入即便再精彩也只是一个败笔。
二、凸显主体,莫让学生“胜似闲庭信步”
一些教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毅然将课堂交给学生,简单地迎合学生游离于表面的肤浅体验。学生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就学习哪一部分;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想怎么理解文本就怎么理解文本。一位教师上《故都的秋》时,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喜欢故都的哪些秋景”。学生有的说喜欢故都秋天的槐树,有的说喜欢秋天的落蕊,有的说喜欢秋蝉,还有的说喜欢故都的亭院等等,不一而足。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什么,但却没有几个学生能深入说明喜欢的原因——阐明原因时只是把课文中相关的那几句话读一遍。而老师也不加引导,只是当好一个听众并言不由衷地对学生大加赞赏,“非常好”“不错”“真好”。甚至当一名学生回答说:“我不喜欢秋天,我喜欢夏天,所以我不喜欢故都的秋景”时,老师竟然毫不在意地说:“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坐!” 这种以“尊重学生”为由,过分迁就放任学生的课堂教学,表面光鲜,实则杂乱混沌。让学生在课堂上“胜似闲庭信步”,并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是一种放任,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失败的。
三、活跃气氛,勿使问题“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了让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一些语文教师把提问当成了气氛调和剂,从而形成一种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式课堂模式。课堂上老师的提问真好比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的几分钟内,竖排的一组学生轮流答完了几个问题;接着几分钟后,横排的一组学生又答完了几个问题;还有许多问题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出来的。一节课内如果总是拿一些非常简单,思维含量极低的问题来发问,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就能做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课堂互动频繁,也涉及到了教材的知识点,实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尤其上文言文时,一些教师简单地拿课文下面就有的翻译注解来提问,一节课40分钟时间,教师提了几十个问题,学生大都轻而易举地回答了出来。但冷静思考后发现,教师的问题多是教材上一眼就能看到的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而一些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深层次问题却被一带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气氛活跃,实际又有多少效果呢?
四、课件运用,切记“莫让浮云遮望眼”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苍白无力,直观的声画效果和强有力的视听冲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与此同时,课件运用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为使课件更生动,许多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刻意加入了一些声画效果。比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时,总会看到在这些问题旁边出现一些很可爱的卡通动画,例如带着阵阵“咕咚”声不时跳出的小狗,或是伴着“叮咚”响时而飞出的小天使。当看到这些动画时,学生们都会发出“真可爱”的惊叹,然后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课件上的小装饰给吸引了,哪里还会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呢?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会干扰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例如上《春江花月夜》一课时,我找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并配上优扬的洞箫声制成课件。课堂上学生们都陶醉在课件展示的美景之中,发出唏嘘不已的赞叹。原以为这堂课很成功,但却出乎意料。课后当我问学生觉得这首诗美吗,学生都很茫然,说是对诗句没有多少印象,只是记住了课件上的优美图片。所以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要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课件,切记回归本真“莫让浮云遮望眼”。
实施新课改,需要一腔热忱,更要清醒、理性。语文教学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活动而活动,制造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而应走出形式化的樊篱,摒弃浮华,方能“破茧成蝶”,飞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