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研究

2013-04-29吕校春

关键词:工作模式大学生

吕校春

摘 要:从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入手,阐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原则,分析了人、地、事、法(制度和机制)、章(方法)和的(目标)等关键性要素,提出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六有”模式,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系统性工作模式。

关键词:课外科技创新;大学生;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69-02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

首先,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其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对学校科学研究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科学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参加过科技创新实践的学生,经历了科学精神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和体验,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为科学研究提供原始创意或原始样机,能够产生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等。第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有助于师生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产生许多着眼解决一些事关民生的作品和方案。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与原则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但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与实践不足,而课外创新活动则是一种重要补充,两者构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表1 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比较

在实际工作中,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与课堂教学体系相平行且起到互补作用的,发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要坚持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持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常规教育的结合,要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中,坚持“给通才定规则,给天才留空间”,确保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

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

做好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要确保六要素到位,即,要做到有地可去、有事可做、有人来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这六个要素要构成生态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系统最优。

(一)构建完备的服务体系,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地可去

“地”包括:开展创新实践必备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1.公共服务体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公共服务体系中重点要建设好图书馆和实验室。首先,大学的管理者要在如何让学生方便、廉价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上多下工夫,改进图书馆的工作设施和服务。教师、实验室、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情报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图书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大学管理者要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实验室开放。实质性地做到开放学校专业实验室,实现大学实验设备与仪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最优化,让广大学生能自由、充分地利用实验室。

2.创新文化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形成自由、多样、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1]。营造创新文化环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具体措施包括:举行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学术交流等。其中,学生社团活动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立足校园,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依照法律,按照一定的章程,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德育工作领域的重要载体。

(二)设计合适的活动载体,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事可做

“事”指实践,实践造就人才。开展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学生科研立项、学术科技竞赛、学生创业实践等。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一种科学研究。他们在参与竞赛时会遇到很多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促使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学会正确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与导师、同学合作协调的人际关系能力,

(三)规划合理的用人机制,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人来做

“人”的因素在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系统中作用十分重要,“人”具体包括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1.组织者。组织者指的是参与管理的各类人员。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从全校范围组织开展学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统筹处理政策落实、资金使用等相关日常事务,定期研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从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学生创新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如同科研工作的管理,其目标是实现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2.指导者。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的指导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负责组织各类评审、业务指导工作,确保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这部分工作,通常要聘请工作时间充裕、工作积极性高的知名专家担任。这部分专家,除了在职教师外,也可以是离退休老专家。学校要针对这部分专家成立专家库,分门别类地开展评审工作。二是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某项作品、项目或竞赛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及工程实践活动[2]。

3.参与者。参与者主要是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参与时间。首先,学校要设置学生参与的准入门槛。如大一新生一般不鼓励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因其尚处于角色转换之中,基础课程尚未完成,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难开展有创新的实践活动。其次,学校要鼓励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且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意识。

(四)确立运行保障机制,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法可依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规模较小,可以凭借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责任心来维系,但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良好的工作机制能够凝聚着智慧与创造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建立工作运行保障机制。工作的运行是否良好,运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对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要有一定经费保障。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各类科技竞赛等创新平台,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是难以完成的。学校从大层面来协调,每年拨出相应的款项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来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2.建立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在科研工作中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同样要建立学校、院系、个人的互惠共赢机制,确保三方在今后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受益,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3.建立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院系、基层要找准定位,三级联动,三者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学校的定位是:整合全校资源,构建大平台,依托招投标机制,将学校整体目标分解,交由相关院系承办。院系的定位是:结合自身实际,承办学校交给的一些具体工作。基层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基层的创造力,做到百花齐放。这里基层包括班级、支部、社团、团队和个人。

4.建立激励评价保障体系。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不能简单地套用课堂教学的激励评价方法,如学分、学时等,要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保障体系。对学生,主要激励方式有创新学分、创新奖学金和创新保研等。对教师,主要激励方式有学时及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和奖金等。对院系,主要评价方法是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院系绩效考核的整体中进行考虑。

(五)推广新的方法、思维,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

“章”是指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法、金字塔原理、TRIZ理论、项目管理、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思维导图法等。不同的思维工具用途不同,这些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新活动的效果、质量与层次。在组织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中,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从一种简单的方法入手,让学生熟悉、运用,逐渐掌握各类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六)坚持长远的工作目标,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的放矢

人才培养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学校在组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实现这一目的。要对这一目的进行不断分析、研究,使之逐渐清晰形成具体、明确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人才培养这一目的分解为结构性目标和功能性目标,以便更有利于工作的具体开展。

参考文献:

[1]樊丽明,王仁卿.开放、综合、研究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山东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2]于自强,佟绍成.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供电企业提升线损管理水平和降低电能损耗的研究与思考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其工作模式研究
BIM的交互工作模式及其工程管理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