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
2013-04-29熊焰孙毅然
熊焰 孙毅然
摘 要: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快速的发展起来。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阶段。将高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高科技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并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实行创新,是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谈谈笔者的观点和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科技含量高、信息化发展的社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并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经历了很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最近几年体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过于陈旧
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学习体育教材知识,在内容上所产生的局限性非常大,教师常常采用知识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枯燥无趣,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很难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筹备更多的、有利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手段比较单一,最终造成整个教学课堂学习气氛不浓,枯燥乏味。
(二)课时安排的比较少
由于一些高校所制定的教学体系不科学,致使高校体育教学课时安排的比较少,同时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面,缺乏综合性,有些学校可能一周安排学生能上一次体育课,每当遇到雨季或者冬季,可能体育课程还会被取消。由此可见,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要求。
(三)体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的生命。如果体育教学方法正确,就能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提高体育课堂质量。反之,如果体育教学只重视学透并吃透课本中的知识,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显得非常呆板。为了解决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就要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更加抽象的体育动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更加直观的体育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观看一些体育赛事的视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动作要领。
(四)只重视体育运动技能,而忽视了体育的健康教育
在一些高校,由于有些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差,其体育技能水平低,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动作,甚至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厌烦心理,教师只重视体育运动技能,而忽视了体育的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将健康的体育运动知识灌输在学生脑中,学生只是进行盲目的学习,而且有的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很差,也没有体育基础,对于一些动作的练习,很吃力,而且经常出现运动损伤,学生并不知道学习体育学科的真正目的,也就谈不上如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和思想认识,根本起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被忽略
在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中对功利性非常重视,这样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为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被忽略,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有些体育教师仍然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思想转,这样就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学生也不会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问题开始日益显现,其问题的发生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发展,同时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并加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为培养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而努力。
(一)建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课程是体育教学之基础,多样化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安排必须满足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其课程设置的内容、确立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总结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之上,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不断地优化和组合,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建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将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种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给学生创造很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通过多媒体画面的文字、图画、声音等进行综合,让学生感受到好像看到了生活中很真实的画面一样,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课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余的时间里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一下在课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搜集一些各项体育动作技能和要领相关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不断激发学生体育技能。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体育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一味地示范体育动作。其中还需要做到:
1.更新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由于大学生处于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他们的成长和日后的发展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当前,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而且还要增强大学生健康运动的思想理念,要将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的思想渗透到学生心理。
2.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为了能够发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效性,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不仅要学习高校体育教学相关知识,而且还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要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同时还要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被教师热爱体育的那份热情所感染,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学习中来。
(四)对高校体育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
将高校体育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细化,在教材中适当的增添一些理论性知识,对与在体育运动技能上和在日常的比赛中,涉及到运动损伤时,应该重点设置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体育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在健康体育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在体育锻炼或者在体育比赛中才能进行自我保护,使大学生增强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增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最终目的都是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也就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有什么用,认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算完成学习目标,体育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能够让人们强身健体,让学生在平时能够多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求学生在日常体育运动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巩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终身受益。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摒弃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全面考虑和分析问题,并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并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它并不是大学课程的终结,而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素质的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孙健.探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创新之路[J].湖北体育科技,2013(05).
[2]任波,王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01).
[3]任立杰.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搏击(体育论坛),2012(10).
[4]刘士友.实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7).
[5]张春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0(09).
[6]王洋,房殿生.浅谈高校体育发展趋势与改革[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