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农村“二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2013-04-29林锦仁
林锦仁
摘 要:当前农村初中出现两类学生,一类为在农村开办小商店,小工厂富起来的农村老板的子女,即“富二代”学生;另一类为因父母进城务工,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学生,即留守学生。这些“富二代”学生与留守学生我们称为农村“二代”学生,由于现实中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些家长中有所蔓延,导致部分学生不愿自觉去学习,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富起来的家长只一昧地从金钱上的满足子女,缺少教育,这些都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行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赖性强,自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还有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使很多留守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给留守学生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做好农村二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未来的重要工作,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必须联手形成合力才能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关键词:农村;二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当前农村初中二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偏激、固执心理
现在的农村初中学生有部分是“富二代”、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性格,部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自卑心理
在学校,有的任课教师迫于职称评聘、荣誉、奖金发放等的压力,为提高成绩,采用排名次,以成绩排座位的方法,使这些学生自卑心理加重;个别成绩好的同学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处处与他们划清界限等等,周围人的白眼,往往使他们的自尊心丧失,自卑感加重,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一塌糊涂,行为孤僻,不与人交流。有些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三)逃避心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中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当他们在家庭和学校得不到温暖和理解,他们会到其它地方去寻找朋友,寻找快乐。游戏厅、网吧、歌厅等地方是他们的首选,而到这些地方没钱不行,于是他们就说谎行骗,用于维系他们空虚的生活。在这些地方他们有可能误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朋友,也正是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们误入歧途走向堕落走向犯罪的开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逆反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对众人的歧视,他们本能地会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线,家庭监护人的“苦口婆心”,老师的尖酸刻薄,同学的淡然冷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恐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还击,“最大的侮辱莫过于不理睬”。他们表示了沉默,或者公然顶撞监护人,有时他们也搞“破坏”,出老师的洋相,捣乱同学的学习。
(五)自弃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他们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六)盲目自负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他们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造成这些初中农村中学生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他们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七)性格柔弱内向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八)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有些初中农村学生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二、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不再以种植为业,而是在农村开办小商店,小工厂,当起了农村的小老板,从而在农村出现了“富二代”学生,有些富起来的家长只一昧地从金钱上的满足子女,缺少教育,这些都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行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赖性强,自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60%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5%,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写日记的占51%,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3)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想读书,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2.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心,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2.学校方面
(1)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农村初中学生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二代学生,学校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自身方面
(1)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
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长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焦虑心理突出
有些留守学生看到了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与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依赖心理较强
农村初中学生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由于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4.社会方面
①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②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农村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农村家长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家长还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要帮助农民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建议农村父母与学生书信往来,更能表达和感受心声。
(二)解决外地民工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三)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完善监护制度
目前,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留守女孩被强奸及留守学生失踪等悲剧大都就是由于监护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那种“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要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各科教材中蕴含有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五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七是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对贫困留守学生进行重点救助;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学生“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学生,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学生活动。
关注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吴旭东、吕火明,《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北京日报.
[6]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心理学动态》.
[7]柳斌,《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