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程背景下过程式历史教学的探究

2013-04-29茅美慧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结论历史探究

茅美慧

新课改对教学目标做了更全面的规定,尤其突出对方法和过程目标的设计,实际上是指出新型的课堂应变单纯的已知知识结论的传授为对新方法和过程的教学。

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方法必须在过程中训练,绝对无法在填鸭式的、题海式的僵化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必须注重向学生展示探究知识获取的过程、结论求证的方法,将原来的“我知道些什么”的效果,变为“我还能知道些什么”的效果。

一、过程教学对历史教师本身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认识到课程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也不断要求完善和创新。随着新的科研成果,新的考古考据、文献研读的成果的不断涌现,教科书本身一改再改。那种把已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旧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都是旧的教书匠的做派,必须予以摒弃和更新。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的意识,带着研究探索的眼光去钻研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拓展和延伸。

在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上,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价值取向。高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正是人的一生当中各种观念的碰撞整合时期。教师对于教学对象所存在的情感困惑和知识盲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因时、因势利导,达成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过程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观要有大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的毛病,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教师必须了解创新思维产生的生理原理。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称为“右脑思维创新”。

中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被压抑和制约,以至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习惯了对教师所提“结论”的服从。教会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的结论,这是历史教学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本身应该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上应该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受限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从多角度、多视角来进行。

要敢于突破编写体例,打破章节界限,并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师对教材处理的考虑。教师备课首先要弄清的就是本知识点的教学地位和价值,编者的意图,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大胆删补,使学生对本知识点的设计理解得更加透彻。

在专题设计上,新课程突破了中国史、世界史的区分,这非常有利于改变以前学生对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困难的状况,但实际上在专题顺序的设计上还是存在割裂现象的,完全可以进一步深入融合,从而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探究型学习过程。

四、过程教学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课堂内的方式和课堂外的方式

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比如根据教学进度开设同步的学术专题讲座,满足部分学生深入探究的要求。再比如开展历史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最佳方式,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小论文,作为开卷考试的内容。小论文式的作业,虽然类似于读史札记的性质,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高,教师可以在论文的写作方法、結构上予以点拨指导。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绝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它不是唯一的“战场”,同时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配合补充。

总而言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中学基础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目,其目的同其他科目一样,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结论历史探究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结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