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课堂教学状态调查研究

2013-04-29张菁薛凌芸陆润达

关键词: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状态

张菁 薛凌芸 陆润达

摘 要: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大学课堂教学状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一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某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状态,研究其与学生成绩表现的关系,并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15-03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里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实施本科生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根据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教育统计与管理专业会关于“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状态调查”分析表明,在与自学、父母、社会、网络、各种参考资料的比对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教师的课堂讲授”,从各种参考资料中获取知识的比例极其微小[1]。可以说,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大学课堂教学状态,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环,必须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研究目的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一方面旨在描述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全貌,让学生对自身的课堂学习状态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把握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最终提高自己有效的教学行为。换言之,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研究目的,不仅要观察大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当中表现出来的状态,还要分析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原因。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师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除了学习基础之外,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直接关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我们针对某地方本科院校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共5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状态调查”的问卷调查,期望通过对大学课堂教学状态的调查分析,从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角度,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认同、学风问题等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大学本科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响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提高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样本主要为某地方本科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调查对象的年级及性别分布见表1。发放问卷共计500份,回收问卷495份,有效样本232个。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SPSS数据分析软件。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认同”、“学风问题”、“学习中的困难、影响学习的因素”等展开,并设计了一个“学生期望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堂行为表现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因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综合因素形成的课堂行为习惯。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上课认真听讲是积极的课堂学习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包括了学生厌学、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种种方式逃避学习,旷课、逃学、看不进去书、听不进去课、上课聊天、看小说、玩手机、睡觉、考试应付甚至作弊等。从调查结果可见总体上被试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有逃课或迟到的情况,仅有20.8%的学生从不逃课或迟到。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前三位分别是“偶尔开小差”(72.8%)、“玩手机或其他数码产品”(34.5%)、“赶作业”(21.6%),表明消极的课堂行为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见表2)。对考试准备情况,被试选择“考前几天”或“考前两三个星期”的学生有88%,选择“考前一个月”的仅有5.6%。

表2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

那么,消极的课堂行为表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性怎样呢?我们选用了适用于多变量之间统计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作为基本操作工具。在分析过程中将样本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因变量,课堂行为表现(迟到与逃课、抄袭、考试准备、作弊)作为自变量,用多重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业成绩测量是采用自我知觉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形式。自我知觉的学业成绩采用的问题是“如果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对你的专业成绩进行评价,你认为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属于__”国外已有研究发现这种评定方法是对真实成绩的可靠测量[2]。

经SPSS方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变量进入依次形成的2个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p值分别为0.001和0.000,模型较为显著;回归方程的系数表显示随着变量进入依次形成的2个模型的自变量系数,常数项和2个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都小于0.05,为显著。

经过以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课堂行为表现中的逃课、迟到以及考试作弊存在相关性。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表3 学生的学习目标

表4 学生对课程关注的原因

从调查结果可见,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学习动机端正且动力较为充足(见表3)。从被试反映的学习动力可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良好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生存与发展(81%)、求知与完善(49.1%)、上进心(41.4%)、父母的期望(31.9%)、成功的激励(6.5%)等,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改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产生和增强。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学生有很大的参与意愿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见表5),但是,目前的大学课堂为学生提供的参与条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普遍反映,班级人数较少的课堂,老师容易关注到大多数学生,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班级人数较多则反之。另外,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是否强调互动,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很大。“注入式”为主的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较长,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主动发言率较低,消极的课堂行为(玩手机、睡觉、聊天、看小说等)情形较多。“讨论式”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氛围轻松和谐,学生课堂表现积极。

表5 学生课堂参与的态度

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是否具备积极参与的能力也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提不出系统的观点;本学科知识储备少,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策略,课堂外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到位等都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能力。由表6、表7可见,只有7%的学生能做到经常课前预习,55.3%的学生偶尔预习,37.7%的学生则从来不会在课前进行预习;25.4%的学生会在开学时制订学习计划,52.2%和22.4%的学生有时和从不制订学习计划。

表6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表7 学生学习计划制定情况

(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尽快取得学习上的主动权;而多数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前文所述的各种消极的课堂行为表现。

表8 学生课余时间讨论交流学习

由表8、表9可见,22.4%的学生经常会与同学在课余时间讨论交流学习情况,而71.6%的学生偶尔会与同学交流讨论,6%的学生从来不与同学讨论;29.3%的学生会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查参考资料或上网查询,65.9%的学生偶尔去,4.7%的学生则从未去过。可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容乐观。关于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调查表明(见表10),每天学生花在学习上的课余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只有28.9%,学生课余时间较多的行为主要是上自习(67.7%)、上网(61.6%)和闲聊(22.4%)。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不能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学习。

表9 图书馆看书、查参考资料或上网查询

表10 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状况

(五)学生的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意味着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反应。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调查显示,被试学生基本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较高的认同度(见表11),76.3%的被试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符合或基本符合自己的需求。

(六)学风

大学生群体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往往呈 “从众效应”,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约束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的风气也拖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学习。

表11 学生的专业认同

表12 学生宿舍学习氛围

表13 学风建设

宿舍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成员之间是一个接触较为紧密、持续的群体,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对对方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表12可见,被试中认为宿舍学习氛围“很好”或“较好”的有57.4%。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当前学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抄袭作业现象成风、校园学习氛围差,迷恋上网游戏甚至成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等(见表13),这说明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气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风和学风建设。

四、研究结论

(一)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调查显示,有72%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或“比较明确”,但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还是学生自身的前途和未来(81%),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较多地受到了社会、就业的影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49.1%的被试选择把“提高自身知识素质”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这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观念。

(二)学生不能掌握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方法常常表现为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行为,如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常到图书馆参阅文献资料等等。显然,这些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对学生学习行为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大学学习的方法掌握程度远低于调查前的期望,大部分被试并没有学会如何在大学中学习:93%被试偶尔或从不进行课前预习;74.6%的被试有时或者从未制订过学习计划;77.6%的被试有时或从不与同学在课余时间讨论交流学习情况;70.6%的被试偶尔或从未去过图书馆看书、查参考资料或上网查询。学生没有学会如何在大学学习中自主地、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尽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缺少互动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较大。针对“最期望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性问题,调查发现:教师讲授和板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讲解时间较长,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学习态度整体较为被动,学生主动发言率较低, 学生玩手机、睡觉、聊天、看小说的情形较多。学生有参与的愿望、热情而没有参与的机会、行动。由此我们感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是当务之急,非改不可。

(四)学习氛围不浓

学风差、课堂纪律散漫,班级、寝室学习气氛淡薄,部分学生经常逃课、迟到早退,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中随波逐流。大部分学生希望有一个较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希望解决作业抄袭、迟到早退等不良学风。

五、改进大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此次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较多、较全面,结果并不乐观。针对调查结论,我们感到可以在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的需要

学生有什么需要?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教育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让学生学得更好的建议,如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活动、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学习内容多样化、对教师和学校充满信任与热爱、有更高的自我期许等。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渴望在学习上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介绍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也可以组织高年级学有所成的学生到低年级的学生中传授良好的大学学习方法。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条件。从问卷中可以看到,有的教师很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生也甘愿接受他们的教育,并付诸行动;但也有学生对部分教师的教学不以为然,对他所教的课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抵触和对立。教师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亲切,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学习纪律问题[3]。调查统计显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除了基础不好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逃课、旷课、不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完全处于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想学即学,不想学就不学,缺少约束性和自觉性。因此,需要教师及学校重点抓学习纪律,规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以此作为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的必要条件。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把课堂打造成师生交流、教学相长的地方。要多采用讨论式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尽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迪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当中少用多媒体,多用板书,多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之间如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同时也要有畅通的渠道,获得学生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建议,形成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桂杰.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状态调查:大学生为什么逃课[N].中国青年报,2011-10-16.

[2]贾文静等.影响大一新生学业成绩的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

[3]刘杰,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状态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热图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