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员工需要的十项新技能
2013-04-29德温·菲德勒(DevinFidler)玛丽娜·戈尔比斯(MarinaGorbis)
德温·菲德勒(Devin Fidler) 玛丽娜·戈尔比斯(Marina Gorbis)
在未来几年中,人们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生涯大有发生剧变之势。尽管上一代人的工作方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然而我们的研究越来越明确地显示,质的转变正在悄然进行——其重要性很可能不亚于之前的“外包革命”。
未来学院(Institute for the Future)是一家专门从事长期预测的研究中心,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前不久,该学院与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下属的阿波罗研究学院(Apollo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未来职场的颠覆性变化将如何重塑组织和员工的工作技能。
此前,颠覆性变革也曾屡屡出现,这些变革主要与新型自动化技术的兴起有关,包括微分段技术(microsegmentation)和即插即用的机器人技术等。
当上述颠覆性创新在组织内扎下根来,最有价值的员工将是那些能够找到“最佳结合点”的人,让人和自动化系统之间完美协作,取得远远超出二者单独工作的成果。
今日职场中的所有人都将见证“工作”的概念被改写。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一代可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随着协作式自动化系统从根本上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环境,“工具”和“同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日益模糊。
值此变化之际,要想在职场新环境中游刃有余,员工就必须掌握一些新的工作技能。员工个人需要具备远见卓识,能够预测组织形式的变化,随后重新评估并相应地培养和更新自身技能。他们需要成为具有强大适应力的终身学习者。
本文基于我们对社会变革关键驱动力的不间断研究。为了汲取多方观点,我们结合自身研究,开展了一系列专家访谈。来自专家的视点有助于我们为自身工作搭建一个总体框架。这个研究项目在未来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达到高潮,会上,许多在现实中扮演变革驱动者角色的企业家、学者和商界领袖济济一堂,探讨这项研究的影响。
颠覆性力量
我们研究的第一步,是检视宏观层面上的几个变化,它们是未来工作技能发生演变的内在原因。
首先,我们正在步入一个“计算的世界”(computational world)。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增强,正在使整个世界演变成一系列相互交叠、可以用程序控制的系统。
与此相关的是,社交媒体技术的运用催生了众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新形式。我们已经看到,所谓“超结构组织”(superstructed organizations)的原型初露端倪——这些新的组织结构,大大超出了我们所熟知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流程。
以上种种变化带来了新媒体生态和新型沟通工具的蓬勃发展,这就要求职场人士在普通文本沟通之外掌握新的媒体沟通技能。
这一切均发生在世界人口长寿化的大背景之下。如今人类寿命变得越来越长,这一事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职业生涯的性质,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在技术领域。
智能机器和系统的兴起,使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一方面把工作者从刻板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一些新的工作任务,取代了旧的工作任务。
最后一点,许多人都开始认识到,一个全球互联的世界正在形成:在这样一个互联互通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里,多元化和适应性已成为组织运营的核心。比如,以往跨国公司靠总公司为海外子公司提供支持的旧模式已然行不通,特别是因为,如今欧美国家已无力垄断就业机会和创新,也无法在企业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跨国公司开始聘用更多的本土人员,而不仅仅是从总部空降主管。这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接下来的一步是,寻求更好的方式将本地员工和本地业务流程融入全球性组织的基础架构中,从而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未来职场成功的关键技能
基于对上述颠覆性力量的认知,我们认定了未来有助于职场成功的十项关键技能。这些力量对职场技能的影响有大有小,此外还有许多前文中提到的驱动因素相互交叠,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以下十项技能被推到了最前面(参见副栏“十项最重要的技能”)。
1.计算思维 随着我们掌握的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将有更多的工作岗位要求员工具备计算思维,以理解信息的含义。我们需要让新手能很快上手的编程语言,需要在虚拟和现实情境下传授基本编程知识的技术手段,使我们有能力操纵周围环境,增进互动。
模拟技术(simulation)开始经常出现在交流和决策中,该项技术的使用将成为未来员工的核心专长之一。
目前,人力资源部门要求求职者能熟练运用Microsoft Office等基本应用软件,而在未来的招聘中,他们将转而看重应聘者的统计分析和量化推理等技能。
职场人士在发展计算思维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此类技能的局限性。你需要知道,模型的好坏取决于它所依据的数据质量。即便是再好的模型,也只是接近现实,而非现实本身。
此外,未来员工们还必须不断磨炼在无数据可依时的行动力,即使因条件所限,做不到每个系统都有一套可用来指导决策的算法,也不至于手足无措。
2.设计思维 在计算的世界里,成本越来越低的传感器、通信工具和处理能力将带来新的机遇,让我们可以采取更便于发挥设计能力的工作方式。我们将能规划自身的工作环境,使之有利于获得我们感兴趣的结果。
神经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也清楚表明,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多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神经生物学家弗雷德·盖奇(Fred Gage)专门研究和设计新神经元生成的环境。他指出:“环境变化带来大脑的变化,继而带来行为变化。”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天花板的高度对受试者的思维具有稳定的影响。在研究中,受试者被要求评价自己目前的身体状态或感觉。高天花板房间里的受试者更倾向于使用与“自由”相关的词语,如“无拘无束”、“开放”等;而低天花板房间内的受试者则倾向于使用与“限制”相关的词语。这种对情绪的影响会直接传至人的思维。高天花板房间组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强的关系型思维能力,他们更善于建立关联,能够自由地回想起一些事实。
未来的职场人士必须善于识别不同工作所需的思维方式,并根据工作环境做相应调整,以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
3.认知负荷管理 未来的世界将被多种格式、来自多种设备的信息流所充斥,因此认知负荷的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组织和员工只有学会过滤信息和全神贯注于重要的事情,才能把大量涌入的数据转化为自身优势。
以股票经纪人为例,他们需要时刻监测财务数据流,要以敏锐的目光拨开众多细节的浮云,识别形势的重大变化。
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运用一种叫作“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的实验性神经元成像技术,监测人的血氧水平和大脑血流量。
他们设计的研究场景是:要求一名股票经纪人在观察财务数据流的同时,撰写一封内容敏感的电子邮件发给他的同事。结果发现,他越是用心写信,就越难集中心思关注复杂的实时股票信息。仪器记录了他的高强度大脑活动。如果与计算机或键盘端口连接,该设备就能根据这位股票经纪人的大脑活动状态,自动简化财务数据的呈现方式,从而做出平衡性补偿,使他在专心于一项任务的同时,也无须完全放弃另一项。
尽管这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一般,但是下一代员工不得不开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技术,处理认知负荷的问题。员工们还必须更加善于利用新型工具,帮助他们应对信息暴增带来的冲击。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在尝试这样做了:通过社交过滤——排序、标记或在信息之上添加其他元数据,提高接收的信息质量或排除“噪音”干扰,提取更重要的信息。
4. 新媒体素养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媒体的兴起,包括现在占据着我们生活的视频、博客和播客等,将在未来十年的职场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各种摆脱了PPT等静态幻灯片模式的沟通工具将变得司空见惯,这就要求员工技能相应提高,以便使用这些新工具来制作内容。
下一代的员工需要熟练掌握视频等工具,能够“解读”并评价其内容,就像现在的员工解读并评价纸质文件或口头报告一样自如。未来他们还需要有能力轻松创建和发布他们自己的视频信息。
曾几何时,了解字体和排版知识还仅限于平媒设计师和排版专业人员的小圈子,直到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出现后,它才成为办公室白领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同样,简单易用的制作和编辑工具将使诸如“帧”和“景深”等视频语言成为通俗用语。
随着注重身临其境感与视觉刺激的信息演示方式成为常态,员工们需要发展更复杂的技能,以便使用这些工具,吸引和说服受众。
5.跨学科能力 今天我们面临的诸如全球变暖、人口过剩等许多全球性问题非常复杂,不是单一学科的研究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牵涉到多个方面,因此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纵观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专业化倾向一直受到鼓励。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跨学科的方法将唱主角。我们在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已经看到了这一倾向。比如纳米技术就综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和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这种转变将极大地影响到知识型员工日后需要带给组织的技能组合。
著名作家、预言家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指出:“跨学科研究不只是把不同学科的专家集中到一个跨学科团队里,它还意味着培养通晓多学科语言的研究者——让生物学家了解数学,数学家了解生物学。”
未来十年员工最好要拥有T形的能力结构,即他们至少要专精于一个领域,同时又具备更多学科领域的通识。这要求他们具备旺盛的求知欲,拥有在正规教育阶段结束后不断学习的愿望。
由于人口寿命延长,人在一生中更有可能从事多种职业,接触到更多的行业和学科,因此,职场中人打造这种T形能力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6.意义建构能力 随着智能机器接管机械化的日常生产和服务工作,那些机器不擅长的领域将更需要人类技能。这些技能要求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靠机器编码是无法做到的。我们把这称为“意义建构”(sense making)——此类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决策至关重要的独特洞见。
1997年,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与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对阵并取胜。当时许多人认为,这说明计算机智能比人类智能高出一筹。不过,“深蓝”的胜出,靠的是强大的运算能力(计算机每秒钟能对上百万种可能的走法进行评估),而不是靠应对日常生活的人类智能致胜。
计算机或许能在一场棋局中战胜人类,但是,假如你问它玩不玩“pool”,它就会在这个单词的几种含义之间游移,搞不清你到底指的是什么——是说游泳吗?和金融投资组合有关?还是打台球?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先驱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指出,尽管我们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现实情况仍然是:“如果我们问什么是思维,再接下来追问如何培养思维能力,我们总会得到一个令人惊惧的回答:不知道。”
未来十年间,当我们重新划定人类和机器的分工时,“批判性思维”或“意义建构”将成为员工越来越需要用到的一项关键技能。譬如,机器运算或许能帮助企业在特定的监管环境下智胜对手,但它远不能探索新策略,更不用说提出战略创新建议。
7.社交智能 今天,我们在各种研究实验室中已经看到一些具备“社交”和“情感”能力的机器人雏形。然而,这些机器人所展现的社交技能和情感仍然极其有限。
情感的复杂性绝不亚于意义建构,或许还要更加复杂。正如我们制造的机器不具备意义建构的本领,我们造出的情感和社交机器人也没有真正的情感能力。
拥有社交智能的员工,能对周围人的情感做出评估,从而相应调整自己的用词、姿态和语调。对于需要协作、建立信任关系的职场人来说,这向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当我们必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下与更多人合作时,它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我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是数千年来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培养形成的,它也是人类相对于机器的一项重要优势资产。
8.新思维和适应性思维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经济学教授戴维·奥托尔(David Autor)曾对过去30年来美国职业领域的两极分化现象开展跟踪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情境适应力”(situational adaptability)——面对特殊、意外情况的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他发现,中等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求职机会呈下降之势。这主要是因为例行工作的自动化趋势,以及全球性离岸外包大潮的影响。相反,工作机会越来越集中于高技能、高薪酬的专业性、技术性岗位和管理岗位,以及低技术、低薪酬的职位,如餐饮服务和个人护理等领域。
高端工作主要是抽象任务,低端工作则是手工任务。因此,无论你是精心拟撰一条足以服人的法律论据,还是巧手创制一道新菜式,都需要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这些技能将在未来十年间取得溢价,特别是在自动化和离岸外包趋势将继续的情况下。
9.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真正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企业将根据员工拥有的技能,将他们派遣到多个工作地点。他们需要有能力在任何环境下正常开展工作。这要求员工具备一些特定的技能,如语言能力,同时也需要员工具备适应力,能够应对形势的变化,有能力感知并应对新环境。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所有员工来说都是一项重要技能,而不仅限于那些必须在不同地域中工作的员工。
越来越多的组织将多元化视为一种创新驱动力。研究告诉我们,让一个群体真正充满智慧和创新力的,是各个成员不同年龄、技能、专业、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结合。
密歇根大学复杂系统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omplex Systems, University of Michigan)主任斯科特·佩奇(Scott E. Page)教授曾经论证,具备多元化视角和技能水平的群体,其表现要超出思维相似的专家群体。他总结道:“进步不仅取决于个体的智商,还取决于我们的集体差异性。”
因此,多元化将在未来十年里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在多元化团队里获得成功,员工需要有能力识别彼此间的连接点——共同的目标、优先事项、价值观等,并就此进行相互沟通,从而超越分歧,高效地协同工作。从雇主的角度讲,他们也需要加强自身能力,以吸引和协调更加多元化的团队。
10.虚拟协作技能 新兴技术手段把世界联为一体,让远隔千里的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协同工作、分享各自的想法,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虚拟工作环境也需要人们拥有一套新能力。虚拟团队的领导者需要制定策略,团结和激励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团队成员。
我们了解到,源于网游领域的技术对于提升大型虚拟社区的参与度非常有效。确保协作平台具备网游的一些典型特点——如即时反馈、明确的目标和分阶段的系列挑战,可以极大地促进员工的参与和工作积极性。
虚拟团队的成员还需要善于发现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幸福感的环境。一个能提供“情境社交”(ambient sociability)的空间可以帮助员工克服由于无法置身于集中的社交场所而造成的孤独感。它可以是现实中的共同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空间。
来自斯坦福大学(Stanford)“虚拟人类互动实验室”(Virtual Human Interaction Lab)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栖身虚拟世界的现实社会效益,比如,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虚拟社区中,人们借助各自的三维替身进行网上互动。研究报告称,虚拟环境中的集体经验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社交利益和情感利益。用户在网上体验到他人的同在,能够很方便地与他人接触,同时又能集中精力做自己的现实工作。
微博和社交网站正在取代传统的茶水间,成为员工们促进同事情谊、体现个人存在的地方。Yamm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主要面向企业员工提供类似于Twitter的微博服务,只有电子邮箱地址包含同样公司域名的人才有资格访问该公司在Yammer的互动平台。
我们的研究意义深远。从个人角度看,职场人士应当对照本文提供的清单评估自身现有的技能组合,继而寻求合适的资源,相应地发展和更新自身技能。除了加强特定领域的能力之外,他们可能还需要抛弃已经无用的旧技能和习惯。企业也必须密切关注随时变化的环境,并相应调整自身的人力规划和发展战略,确保与未来的员工技能要求相符。
对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来说,这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他们可能需要反思自己用来识别、甄选和培养人才的传统方法。他们可能还需要和大学或提供高管培训服务的机构合作,以满足终身学习和技能发展的需求。他们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格外注重发展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等技能。
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培训规划。
促进体验式学习,着重抓软技能,如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会社交暗示并做出回应的能力。
把学习行为推广至所有年龄段。
实行跨学科培训,让员工在更广泛的领域获取技能和知识。
企业通过考察一些极有可能重塑未来的颠覆性力量,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确保员工不仅拥有完成业务目标并保持绩效所需的技能,而且可以实现技能的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