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结构比较:1992—2011
2013-04-29赖镇发
赖镇发
一、中印经济增长结构比较
支出法GDP核算是从最终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角度核算,因而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能较为全面反映最终需求变动情况。以支出法核算时,GDP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口构成,其中最终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通过比较中印两国的GDP构成,我们能够了解促进中印两国GDP增长的动力。
(一)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的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1992年到2011年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基本上是逐步下降的,从1992年的47.1%下降到2011年的34.4%,下降了12.7%;投资总额占GDP的份额逐步上升,从1992年的36.5%上升到2011年的48.4%,上升了11.9%;政府消费占GDP的份额则是小幅波动,处于13%至16%之间;净出口占GDP的份额是最小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8.8%,之后则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在1992年中国GDP各构成部分中居民消费占的份额最高,到2011年则是投资总额占的份额最高,而居民消费所占份额的下降基本上是由投资总额所占份额的上升所替代。因此,中国GDP的增长主要是由消费与投资促进的,现今投资已成为促进中国GDP增长的第一动力。
(二)印度经济增长结构的特点
如表1所示,1992年到2011年印度的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基本上也是逐步下降的,从1992年的65.6%下降到2011年的56.5%,下降了9.1%,但一直在50%以上;投资总额占GDP的份额逐步上升,从1992年的23.9%上升到2011年的36.9%,上升了13%;政府消费占GDP的份额也是窄幅波动,处于10%至13%之间;净出口占GDP的份额则基本是负的,而且近几年赤字有所上升。总的来说,虽然印度的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有所下降,但是一直占据最大的份额;投资总额占GDP的份额虽然有所上升,但是比重还是比较低。因此,印度GDP的增长主要是由消费与投资促进的,而消费是第一大动力,然而净出口却是阻碍GDP增长的。
(三)中印经济增长结构比较
中国是低消费、高投资的经济增长结构,消费占GDP比重过低。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迅速地下降,如今已经低于40%,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70%,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是60%。印度主要是消费拉动型的,印度消费占GDP比重虽然在下降,但是却比中国合理,然而印度的投资却显得不足。在净出口方面,中国有力地利用贸易顺差促进GDP的增长,印度则相反。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比印度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贸易顺差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贸易顺差不一定都是好事,背后是频繁的贸易争端和受制于人。另外,过高的贸易顺差必然导致内需不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内消费应该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而印度,在紧收国门的同时,也关掉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引擎,不利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不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优化本国产业结构。
表1 中印GDP各构成部分的份额比较 (单位:%)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笔者通过计算得出百分比。
二、中印产业结构比较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导致其经济结构的演进: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农业占GDP的比重会迅速下降,而工业占GDP的比重则会稳步上升;随着经济起飞,工业化走向深化,农业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工业占GDP的比重会继续上升,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也会逐渐上升;最后,当工业化完成后,服务业所占比重不仅会超过农业,而且还会超过工业而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产业。然而,不是所有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演进都按照这种规律,印度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从1992年到2011年,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产业结构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如表2所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到50%之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产值比重由1992年的34.8%上升至2011年的43.3%。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还在于第二产业的扩张。由此可见,三大产业中工业占主导地位。而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在30%以上,因此,可以说中国目前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制造业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领域。
(二)印度产业结构的特点
印度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产业顺序发展的轨迹进行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而是按照一、三、二的发展轨迹,最终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从表2可以看出,印度的第一产业随着经济的增长,其产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28.7%下降到2011年的17.2%,下降了11.5%,这符合大多数国家的状况;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增长,其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到2011年期间呈波动状态,占比在25%至30%之间,上升幅度不大;第三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增长,其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45.5%稳步上升到2011年的56.4%,上升了10.9%。可以说印度的第三产业上升势头强劲,上升幅度较大,而且是没有波动地稳步上升。从这可以看出,在90年代实施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后,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提高,反倒是服务业成了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
表2 中印三大产业占GDP比重比较 (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 。
(三)中印产业结构比较
中印两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基础截然不同。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印两国在1992年至2011年期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都是逐年下降,然而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的速度更快,如今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远低于印度。在这期间,中印两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都是窄幅波动,然而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印度。而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印度则明显高于中国,在这期间,印度每年占比都超过中国10%以上。可以说,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印度则直接跳过了工业化过程,着眼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仍然是第二产业占居首位,而印度产业结构的最大特征是服务业比率高,其中的软件研发部门更是一枝独秀。从产业结构变化来说,中国走的是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而印度走的是跳跃式发展道路。
三、结语
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一方面表现为高投资,另一方面表现为低消费。对于低消费的原因国内学术界探讨较多,主要将其归因于中国居民传统的消费行为方式、收入分配不公造成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足、社会保障不健全产生的预防性储蓄等方面。中国投资率居于各国榜首,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东亚经济体,甚至高于像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随着投资比率的不断提高,投资效率明显降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产能过剩、内需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增长日益依赖出口,造成贸易争端不断升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下,中国成为全球失衡的指责对象。反观印度,庞大的国民消费支出是推动其经济全面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印度经济大部分是国内经济,内需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而出口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小部分,其外贸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提高内需对经济的贡献正是中国需要做的事。
严格上说,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然而,让经济自由发展所形成的经济结构未必是合理的经济结构,或者并没有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变是有显著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能否高速增长的问题。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既要做好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也要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拉动经济相对较弱,要使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这样的增长结构不具有持续性,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显得很有必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随着环境的恶化,资源的减少,依靠粗放型的第二产业来促进经济增长也不具有持续性,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