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

2013-04-29董荣奎

北方经济 2013年9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农牧业龙头企业

董荣奎

一、我区县域经济的缺陷和障碍

(一)县域经济的缺陷

第一产业增加值大于第二产业的旗县2001年还有半数以上,到2011年只有8%;2001年农村牧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5%,到2011年下降为43.4%,年均减少1.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内蒙古的城镇化速度略快于全国水平。但是,内蒙古大中城市发展快于小城镇、能源富县快于农牧业旗县,一些农牧业基础比较好的旗县城镇化速度反而迟缓。2002年县域经济总量前16位的旗县,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有半数,排在后16位的九成是农业旗县;2011年经济总量前16位的大多数是能源富集旗县或大城市城郊结合区,以农牧为主的只有个别,而列后16位的九成是农牧区旗县。

城镇化发展速度和水平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程度。部分农牧业旗县因为占据区位优势,依据农畜产品加工业或流通业发达而崛起,而另外一些农牧业旗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落后,这些旗县不仅缺乏工业资源,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也低,更没有发达的流通市场。2012年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区总量的59%,但是多数农牧业旗县仍然以粗放型、分散性的家庭经营为主,基本维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县域农牧业产业化落后直接影响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自成体系的封闭经济阻碍了县域经济结构的升级。

目前还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贫困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的66.28%,居民文化素质、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表现出县域经济的农村牧区性。因此,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走差异化产业竞争之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障碍

1.县域经济结构性问题,不仅来自于三大产业之间的失衡性结构,也来自于各大产业内部不合理结构。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影响地区投资和消费,从而制约了旗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资金支持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县域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城镇建设、建设工业园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县域内资金供应则捉襟见肘。

3.多数县级财政入不敷出,无力给予企业支持。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商业银行资金流向能源、房地产等暴利产业;储蓄低利率造成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甚至地下钱庄,金融信贷投入总量无法满足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民间借贷相对活跃,但其成本增加风险难以控制。

4.动力活力不足。多数旗县在资本和人才引进、科技储备、金融服务、管理水平等要素方面缺乏竞争力,和大中城市比较处于劣势,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产业化经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旗县,在经济转型中发展产业化经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内蒙古地域广阔,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发展农牧渔业的基础。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牛奶、肉牛、肉羊、羊绒等产品品质优良且具有规模优势,已列入国家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但就整体而言,内蒙古农牧业开发程度低,土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也较轻,具备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优越条件。东部、西部、北部地域广阔,人口和建筑物稀少,家畜可以占有充足的空间,气候寒冷干燥,作物生长期短休闲期长,病虫害较少,农药残留也少,许多野生动植物都达到了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标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投入品较少,每亩化肥使用量相当于国内平均用量仅半数略多。

近几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把农牧业原料加工为粮油、糖果、肉奶、蛋酒等等“食品”,使原料在加工中增值,自然就把第一产业(农牧业)升级为第二产业(食品工业),接下来,食品加工业在发展中带动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牧区土地草场流转、农牧民转工进城,从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可以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牧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产业化是通向现代农牧业的一条捷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牧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尤其适宜于我区人均资源丰富的农牧业现状。

三、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乳业、绒毛业两大产业保持全国领先,肉类产业、粮油产业、马铃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优势产业,瓜果蔬菜产业、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特色产业也在快速成长。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赤峰、锡林浩特等大中城市周边,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等10个重点产业集群。

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849家,拥有总资产176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17.5亿元,收购农畜产品资金949.6亿元,带动农牧户212.6万户。目前全区已经具备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3%,粮食类55.37%,牛奶96.7%,肉类61%,薯类36%。总体上看,全区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列。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产业化流通企业517家,就业人数77036人,交易额832亿,带动农牧户140万户。毫无疑问,农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的发展对于调整自治区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问题不少

加工企业数量不少,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品牌建设薄弱;加工业链条短,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多,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少;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2.3%,深加工不足20%;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利益共享的局面;农牧户组织化程度不高;中小型加工企业融资难,关键在于加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的集体土地产权不清、地权资产不能抵押;发展不平衡;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资金充足、市场份额大的地区,农畜产品加工处于前列,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农畜产品加工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乳、肉、绒毛(皮革)、粮食四大产业支撑作用突出,其他产业规模相对偏小,蔬菜(瓜果)、马铃薯产业的占比较低;科技水平普遍较低,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新产品研发不力,技术储备不足;部分龙头企业小而弱,缺乏研发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大部分企业销售渠道单一,手段相对落后,知名度不够,缺乏竞争力;质量安全问题堪忧,从种植、养殖生产到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

内蒙古本来是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主产区,还有一些极具地区特色的农畜产品、山珍特产正在开发,但是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有限。“好货卖不上好价钱”。仓储物流设施、销售渠道、营销策略、营销人才等方面都制约着产品销路。

四、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需要科学规划

要对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基础和建设布局充分调研论证,按照市场分工制定总体规划、行业规划及部门规划。从长远考虑划分“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不能盲目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适用性。

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的牛奶生产带覆盖了66个旗县区,羊肉产业带覆盖了24个旗县,牛肉产业带覆盖了18个旗县区,猪肉产业带覆盖了30多个旗县,羊绒、细羊毛产业带覆盖了35个旗县,玉米产业带覆盖了53个旗县区,小麦产业带覆盖了22个旗县、马铃薯产业覆盖42个旗县;还有番茄、红干椒、葡萄、西甜瓜、甜玉米、苹果梨、小杂果、籽瓜、沙棘、沙柳、山杏、枸杞、苁蓉、锁阳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鹿、狐、貉子、貂、獭兔、山禽等特殊产品养殖区覆盖了全区从西部到东部的大多数旗县,相应的加工园区集聚于产业带就近的大中城市。县域经济应当认真研究落实《规划》,把本区域资源优势和相关规划紧密结合。

(二)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就是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区内多数旗县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畜产品,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丢掉这个基础。今后县域经济要加快建立绿色食品工业体系,创名牌出精品,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农牧林并举,种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和产业联动,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旗县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新产品等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导,加快建立县域绿色食品工业体系,创名牌出精品,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通过农牧林并举,种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良性循环。

自治区规划建设的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包括:肉羊、肉牛、羊绒、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胡萝卜、番茄、特色等产业都要选择既有优势又有基础的旗县,致力于打造新的名牌,既使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又可增强当地旗县经济。

3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0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分布在全区各盟市的大部分旗县,支撑着乳业、肉业、绒毛业、粮油业、马铃薯(蔬菜瓜果)业、饲草饲料业和特种生物资源等六大主导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龙头企业今后必将继续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有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旗县政府要引导帮助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各类财政支农项目,争取新增农牧业补贴和财政奖励资金。

(四)龙头企业要配合县域经济

建议龙头企业自建基地,要和旗县经济结合,包括承包承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

龙头企业要与旗县内农民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主动沟通旗县,了解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产业结构,配合自治区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农牧业龙头企业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第2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办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西藏农畜产品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西藏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