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不饱和度的计算与应用
2013-04-29侯现乐陈雪金
侯现乐 陈雪金
摘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物不饱和度知识,有别于通常的方法,从价电子的角度解释并计算有机物的不饱和度,以中学生能理解的知识解释了有机物不饱和度的成因,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简单介绍不饱和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机物;不饱和度;不饱和度的计算和应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不饱和度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有机物组成与结构之间的隐性关系,以及官能团类别异构与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复杂的有机物结构的解题过程中,用常规思维解决,往往会出现遗漏、差错,若能运用不饱和度来处理,则会轻松许多。但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不饱和度?各种资料中介绍了许多方法,如:Ω[1]=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2],不饱和度(US)的求法等,但都是给出结论,未能从本质上去分析,这些方法往往只说其然而未述其所以然,学生记忆与理解都存在一定难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理解不饱和度呢?
2 追根溯源看本质
不饱和度[3]又称为“缺氢指数”,用希腊字母Ω来表示,顾名思义,它是反映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
如何理解“缺氢指数”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理解为缺少氢原子的指数,每缺少两个氢原子指数为1,即不饱和度为1。同时告诉学生卤素原子、氨基应替换为氢原子,氧原子可“视而不见”等等一系列的经验规律。但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学生其实并不理解,机械地记忆不理解的知识,只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涉及到较复杂不饱和度计算时经常出错。
如果能从化学键成键的角度,从本质上去理解“缺氢”的原因,有利于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2.1 以烃类为基础理解不饱和度
开链烷烃CnH2n+2,因碳碳之间,碳氢之间形成的都是单键,碳原子已形成最多数目单键,因此开链烷烃的不饱和度Ω=0。
碳原子数为n的烃,应形成最多数目的单键为多少呢?我们知道碳原子的价电子数为4,且n个碳原子之间至少形成n-1条碳碳单键,则剩余的价电子数为 4n-2(n-1)=2n+2,即还需要结合2n+2个价电子数为1的氢原子,形成2n+2条碳氢单键,以达到最多数目的单键。当氢原子为2n时,碳原子剩余2个价电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即碳原子间多了一条共价键,或者说是碳原子之间形成了一条双键,形成一个不饱和度。因此对于烃CnHm不饱和度为:Ω= 2 n + 2 2 - m 。
2.2 卤代烃不饱和度的计算
烃类中的氢原子如被卤素原子取代,因其价电子数同为1,对碳原子形成单键数目并无影响,所以对于卤代烃不饱和度计算,可将卤素原子视为氢原子,其本质原因是卤素原子与氢原子价电子数均为1。由此可见,把不饱和度称为“缺氢指数”并不准确。
2.3 含氧衍生物不饱和度的计算
对于分子式为CnHmOx的含氧衍生物,其不饱和度计算同样可以采取价电子计算的方法。如形成最多数目的单键,碳碳及碳氧之间应均形成单键,此时碳原子及氧原子剩余价电子数为(4n+2x)-2(n+x-1)=2n+2,所以其不饱和度Ω= 2 n + 22 - m ,与氧原子无关,因此我们可以对氧原子“视而不见”。
例1 ①当氧原子形成单键时,如苯甲醇,分子式为C7H8O,结构如图1所示,不饱和度Ω=4。
解析:方法1 直接观察法:碳原子数为8个,每个碳原子形成了三条化学键,则每个碳原子还需与一个氢原子成键,所以氢原子数为8,即立方烷的分子式为C8H8 。
方法2 根据不饱和度计算:立方烷有六个四元环,根据一个环形成一个不饱和度,则Ω= =6,计算得m=6,其分子式为C8H6。
我们都知道立方烷的分子式应为C8H8,为什么方法2计算会出错呢?从不饱和度的形成本质分析:如图4所示,为立方烷未形成立体封闭多面体时的结构,因只有一个环,其不饱和度Ω=1,当1、2号碳原子成键时,不饱和度Ω=2,当2、3号碳原子,3、4号碳原子成键时,环数为4,其不饱和度Ω=4,结构式如图5所示。但当4、5号碳原子再成键时,由不饱和度本质知其不饱和度增加1,但同时形成了右侧面和底面两个环,即环数比不饱和度多1。因此,方法2中,不饱和度应为5,可计算得m=8。
3.2 已知有机物(不含立体封闭多面体)结构简式,快速计算有机物的分子式
例5 (2009江苏卷第10题)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10-羟基喜树碱的结构如图6所示。下列关于10-羟基喜树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4.2 较复杂的空间立体结构不适用
如图8所示,当1、2号碳原子成键时,会出现“一键三环”的现象,因此本文及众多文献中所述封闭立体多面体的不饱和度Ω=环数-1,也仅适用于简单的封闭立体多面体。对于此类有机物不饱和度的计算,由于水平有限,也期待着有同行能够做进一步的研究,由于中学化学涉及到的有机物均为碳链骨架,对与非碳链骨架的有机物,本文未做研究。
清华大学化学系宋心琦教授在“化学实验改革建议”中指出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意味着化学知识缺乏普遍适用的规律。如何在繁杂的知识中尽可能的发现规律,本文在不饱和度的计算上做了粗浅的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盼更多的专家、同行能够进一步地研究,以期能够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应用不饱和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肖雪明.高中化学常见烃及其衍生物的分子式熟记技巧——不饱和度的妙用[J].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12,(9):58~59.
[2]李光源.联想与迁移——谈不饱和度在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23):139.
[3]肖雪明.高中化学常见烃及其衍生物的分子式熟记技巧——不饱和度的妙用[J].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12,(9):58~59.
[4]王宏.有机物“不饱和度”的概念及其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8,(44):15~16.
[5]兰建祥.从立方烷不饱和度的计算说起[J].化学教育,200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