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皖国 曾经的辉煌

2013-04-29涂爱华

中国收藏 2013年9期
关键词:墓群礼器潜山

涂爱华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合(肥)九(江)铁路施工中,抢救发掘了10多座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墓葬群。此墓葬群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以西8公里处,南距罗塘战国墓葬群1公里,隔105国道相望。该墓葬群的特点是分布稀疏,均有高大封土,同期还伴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其中一座春秋墓葬位于梅城镇七里村黄岭,在该墓出土的众多器物中,以一组盉、甗、鬲青铜礼器最为突出,它们的发现为我们展示了古皖国曾经的辉煌。

蒸煮为食

甗为饪食器,相当于现代的蒸锅,同时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周至汉代。其造型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称为“甑”,盛放待蒸的食物;甑底也就是上下两层中间是镂空的箅,下方的蒸汽就由此处通过;下部分为“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此墓葬出土的青铜甗为连体形式,即上部的甑和下部的鬲是一次铸成并连在一起的,高24.8厘米,口径14厘米。甑为直口,口沿上对称两半环立耳,腹部微鼓,上饰两道凸弦纹。下部分的鬲为直口圆肩,弧裆,三空心足。口沿下的一阴文铸铭值得研究,仔细看上去像是一个人站立着,张开双手在欢迎,既像是古文字,又像是某种族徽标志。整件器物器壁较薄,纹饰简洁,规整大方,其形制符合春秋时期青铜甗的特征。

考古资料显示,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约7000年前就成功烧制出了陶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气来蒸熟食物的国家,又最早培育了水稻,因此有“中国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饭”的说法。

在甗的组件中,鬲可以单独存在,其本身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炊煮器具。鬲最早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鬲还是陶器,是先民的主要生活用具。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到了青铜时代,随之而来,最早的青铜鬲出现在了商代早期。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礼器。

潜山梅城镇七里村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鬲,高13.2厘米,口径14厘米。侈口,尖唇,束颈,折肩,斜腹像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肩下饰一对称扉棱,三空心足,盖上有圆形捉手。此墓中共出土了4件青铜鬲,其形制、大小、纹饰均相同,这也符合春秋时期鬲多以偶数成组出土的特点。

以盉为贵

此墓葬中还出土了两件形制有别的青铜盉。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主要作用是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考古资料发现,盉又常与盘配合使用,所以盉也可用作水器,用盉浇水洗手,用盘接水。

其中一件为青铜甗形盉,高19.4厘米,口径14厘米。侈口,上部为折弧腹盆形,底部有一折棱,束颈。下部为鬲形,弧裆,鼓腹,下腹部最大径在肩部。腹一侧有管状流,另一侧有一向上卷曲的圆管形鋬,鋬的末端呈鸡首状,三空心足。鸡作为中国古代“六畜”之一,自古就有德禽的美誉,同时也是人们作为灵魂通天的神物之一,能驱鬼、避邪。从这件器物的装饰技艺上不难看出古人天人感应的思想。

另一件窃曲纹龙首流青铜盉则是美得令人惊叹的神作,其精致的造型、细腻的工艺不仅是此墓葬出土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历来发现的此类青铜盉中的一个典范。

此青铜盉通高24厘米,口径21.6厘米,制作年代应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直口,圆盘状盖,盖中间有一半圆环钮。盖上部的提梁雕刻的是一个前行的龙身,上饰古朴的重环纹,下饰闪烁的鳞纹,让这条略带抽象意味的龙显得格外精神抖擞。神龙龙首向下,龙嘴肆张,双目圆睁,龙冠竖起,似乎是刚品完盉中的美酒,正在九天云外俯视人间,让人充满了崇拜和敬畏之情。

盉身为扁鼓腹,圜底,中间饰一周窃曲纹作为主题纹饰。窃曲纹是西周至春秋早期的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它是简化和抽象化的动物纹饰,这种纹饰经变形演化后二方相连、左右相顾,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韵律和秩序之美,和诗经中的“一唱三叹”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符合统治者在制造礼器时关于规整和秩序的要求。

盉的前方有一兽首流,呈长管状,直颈上扬,颈上部饰重环纹,下部饰鳞纹,尾部是一排宽扁剔透的扉棱,像是孔雀开屏,也像是蛟龙摆尾。下面是三蹄足,仿佛瑞兽一般,支撑着盉身。整件器物体现出庄重大方、飘逸俊美、生动逼真的艺术风格,是当时的贵族们在进行宴飨、祭祀、宗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礼器。

青铜盉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一直流行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由新石器时代作为生活工具的陶盉演变而来。潜山早在5500年以前的薛家岗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这种陶盉,陶盉到铜盉在这一地区的逐渐演变,也为我们揭示出了文物背后隐藏着的一个遥远古国——古皖国的存在。

皖国旧事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史载大禹初分天下为九州,潜山属扬州。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皖,夏姓,咎繇(臬陶)之后”。根据《潜山县志》的记载,潜山周时为皖国封地,周封大夫治皖,皖国的都城是今天的安庆潜山县。

让我们回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周天子为嘉许皖伯大夫治地有德、有功,遂封地给大夫,皖伯大夫所辖区域称作“皖国”。皖伯将都城选在了潜山确实可谓眼光独到,首先,潜山离长江直线距离100公里,不用担心江水泛滥时威胁都城;其次,潜山境内有皖水,河流不大,但在当时用来作为农业灌溉肯定是够了;而且,皖水发源于大别山,还从“神峰”天柱峰下流过,很符合中国传统中山水兼一的风水观念。

皖国立国400年,几乎每一任国君都是人中翘楚。当时的皖国外围还有两个小国——桐国与舒国,尽管这两个小国立国的时间比皖国要早,但因为其国君不争气,虽然最开始几十年还能与皖国三足鼎立,国力不相上下,但到了后来,皖国的发展势头完全就压过了这两位邻居,舒、桐两国的居民纷纷向皖国迁移。以至于后来吴、楚两国召集大别山东麓的国家开会,往往都会说“皖伯必临”。

历史发展到春秋后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很不幸,皖、桐、舒三国最后都被楚国吞并了。但不知何故,后来“皖”却不见于周、秦古籍,今本的《史记》中,皖国也佚其文而不见经传了。

当然,吞并不等于湮没,皖国的影响还一直流传到今天。就拿长江来说,万里长江在宿松县小孤山进入大别山东麓,一直到安徽、江苏两省交界的马鞍山,这段江面不叫长江而称“皖江”。皖江的叫法由来已久,《淮南子》中就说:“皖江取古皖国名。”再比如,现在安徽省内境界的划分如皖北、皖南等,都是以皖山(天柱山)为分界线的。

国、城、祠、山、水皆得“皖”之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说安徽的老祖宗在潜山并不为过。时至今日,人们研究古皖文化的热潮不断升温,学者们除了翻阅历史资料和文献外,能够印证历史的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文物考古发现。从远古走来,潜山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有黄岭春秋至西汉墓群、彰法山战国墓群、林新战国墓群、罗塘战国贵族墓群、彭家岭西汉墓群等,出土了大量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食用器和兵器,同时还发现了春秋时期用于铸造青铜器的陶范。这就说明,春秋时期的皖国已有了自己十分可观的青铜铸造业,考古发现成果强有力地证明了皖地当时确有较大规模的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的发生。而作为皖国古都的潜山,不仅孕育了光辉灿烂的皖文化,同是也是皖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中心区域。

我们仔细品读这几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典型的青铜礼器,它们不但精美绝伦,而且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有许多相似的共性,同时也较多地表现出了江淮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地方特色。从这些青铜礼器中,我们不难探触到春秋时期皖国社会生活的一角,也正是如此繁荣的青铜文化才能催生出如此构思奇巧、造型生动的艺术神器。

猜你喜欢

墓群礼器潜山
2022 年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考古发掘简报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乌马营潜山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诗经》中青铜礼器概述
江苏新沂高庄汉代土墩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