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敏灸治疗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2013-04-29陈建华占国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热敏灸临床疗效

陈建华 占国荣

【摘要】 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择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针刺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平均症状积分。结果:①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為83.33%,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热敏灸;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44-0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此病在急性期以控制炎症性水肿,改善局部血循环,减少神经受压为主;在恢复期主要以尽快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和加强肌收缩为主。为研究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针刺加热敏灸法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9.52±9.16)岁,病程2天至2个月;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18±10.69)岁,病程2天至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6月第4版《神经病学》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现代中医神经病学》诊断标准;③所有患者在治疗中未接受其他、治疗方法;④所有患者诊断均不为外伤性面神经损伤、耳源性面神经麻痹或者糖尿病、带状疱疹、腮腺炎等疾病所致面神经麻痹;⑤所有患者均无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

1.3 方法①观察组:针刺取穴:合谷、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四白、颧髎、攒竹、风池、太冲,鼻唇沟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操作:面部穴位选用直径0.28mm、长度25mm银针,其他部位选用直径0.30mm、长度40mm银针。面部腧穴采用平刺、斜刺或透刺法,要求持续施术捻转行平补平泻1min。常用的透刺为颊车透地仓、下关透颊车等,以浅刺为主。患者选择合适体位,用纯艾条,在下关、颊车、翳风、翳明、神阙附近用回悬灸探查热敏点,选定热敏点后在该点距离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施以温和灸,灸到扩热、透热、传热现象消散为止。每次灸1个热敏点,时间约20~60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疗程。②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方法,取穴、操作、疗程均同观察组。

1.4 疗效判定 根据1997年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及“症状积分表”,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症状积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症状积分≥36分;②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症状积分≥22分且≤34分;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症状积分≤20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猜你喜欢

热敏灸临床疗效
热敏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IL—6的影响
热敏灸配合莱菔子烫熨法促进肛肠外科手术后患者排尿的效果观察
CT影像下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
短刺配合热敏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6例
热敏灸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临床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