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习题二度开发的点、线、面

2013-04-29纪丹丹

广西教育·A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点线面

纪丹丹

【关键词】数学习题 二度开发 点线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79-01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训练方式之一,通过练习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智能、提升思维,又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习题”在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設计习题时,应该扩展习题的广度,深入挖掘习题的深度,发挥习题的的各种功能。

一、分层推进,深化有效训练的“点”

教材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每道题,让每个“点”在分层推进中深化训练。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1)分组练习:726÷6和847÷7,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比赛。

(2)引导学生观察商的位数。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初步结论:确定商是几位,要看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商就是三位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

(3)不用计算,根据你的发现,确定商是几位数:408÷2、840÷6、782÷6、389÷9。(学生很快完成,而且正确率高)

(4)完善:404÷4的商是几位?(由于学生刚才接触的都是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者小的情况,学生判断时虽有犹豫但也能判断。这时教师顺势提出:对刚才的结论还要完善吗?学生于是完善了刚才的结论)

(5)强化练习:在□里填数,使得□32÷4的商是三位数,□可以填几?其中最小的是几?如果商是两位数,□可以填几?其中最大的是几?

这一组练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并发现其中所蕴藏的规律。这位教师摆脱了机械练习的模式,只让学生计算两道不同的题目,引导学生找到隐藏的规律,然后再通过练习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完善规律,最后通过填数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练习安排层层推进,每一层次的练习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一层次的练习都有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能从中获得不同的知识经验。

二、前后沟通,连接知识联系的“线”

教材的习题看似独立,其实知识与知识之间、习题与习题之间同样有着联系。在安排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沟通习题的前后联系,使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关联,完善认识结构,从而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后,教师为了沟通所学平面图形的联系,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各一个,它们的周长都相等,其中长方形的长为20cm,宽为11.4cm,请你求出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计算后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在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中也用到了圆的知识,这时教师先让学生再做这道题目,促使学生回忆起“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的知识。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要练习的习题:底面周长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哪个体积最大?学生很快就利用六年级上册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了这道题目。

以习题沟通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新知识融入到旧知识中,完善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拓展,深化思维训练的“面”

数学知识多以结论、概念、公式等方式呈现。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概念、结论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拓展数学结论,深化学生思维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后,学生已经知道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在它的边上剪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后,剩下的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题目初看很简单,学生在计算时往往错误地套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用减法求剩下的纸片的周长。为了求出正确的解,学生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探索出各种不同的剪法,再进行讨论才能求出不同的答案。

这样习题设计,推翻了以往的思维模式,学生必须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才能得到答案,从而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要使数学习题达到优化,学生必须要处理好教材与例题、例题与习题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习题二度开发中充分重视习题的“点、线、面”,做到将习题练习与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使习题既能落实双基的训练,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 欣)

猜你喜欢

点线面
吴冠中的点线面
点线面
点线面
淮安市淮安区“点线面”结合 构筑百日攻坚“大安全”格局
结构之美
勾股定理应用“点线面”
基于Baja电车点线面动态仿真转向设计
东郊记忆——点线面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绘画点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