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凇》教学设计

2013-04-29覃圣琼

广西教育·A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雾凇教学设计想象

覃圣琼

【关键词】《雾凇》 教学设计 想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47-01

【教材分析】《雾凇》描绘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景物特点鲜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是学生习作练笔的范本。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水平在低段基础上有较大提高,能理解简单的词句意思,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能力和习作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导“雾”字的书写;

2.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品读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感受雾凇景观之美;

3.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重点是结合关键词句品读、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难点是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笔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情境创设、品词品句品读等教学法,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保持浓厚学习兴趣,在品味中悟出文中意境。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品读想象、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充分感悟表达,在品悟想象中拓宽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课堂伊始,出示吉林雾凇图片,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起来,激起强烈的学习愿望。之后,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观后感受,并揭示课题。教师一边讲解字理知识,一边指导学生书空“雾凇”二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完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我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接着,出示生字新词,运用开火车、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教师相机示范、正音。最后,整体感知:我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解疑,相互评价激励。课堂上,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究、体验,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精读感悟,品味想象

笔者巧妙运用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让学生结合字典准确理解“奇观”的含义,即“神奇的景象”。围绕“奇观”,重点学习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笔者以生为本,让其自主表达读后感受,如:“十里长堤、缀满”表现出雾凇的“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体现雾凇的“美”。围绕关键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放大、定格雾凇图片,在词句的分层品读中体会“美”和“多”。此环节体现了灵活开放、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品词、想象、朗读,渐入佳境,“奇观”在脑海中留下了烙印。

四、提出问题,深化感受

问题一:如此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快速默读并找出总领句,即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严寒季节;二是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问题二:雾凇形成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一难点,笔者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来降低学习难度,再深入交流讨论:雾气是从哪儿来的?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气有什么变化?此时,孩子为探究科学的奥秘而跃跃欲试。他们讨论热烈、汇报大方,充分挖掘了潜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在讨论过程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个句子:

1.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2.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3.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第一句主要描写雾气由少变多,由淡变浓;第二句写雾气凝结时缓慢、轻柔、持续不断;第三句写雾凇在不同的时间里有着不一样的姿态。第一、第三句的教学方法与前文相似,让学生自读自悟,抓关键词品味想象,透过画面读出层次美、变化美。第二句可通过对比学习,用原句与“这蒸腾的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进行对比,原句形象地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对比句则较简单。学生在对“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等词的解析品读中领悟:整整一个晚上,雾气就是这么缓慢、轻柔,一次又一次地给树木镀上白银,这个过程叫做“凝结”。

五、前后呼应,诗意结课

让学生重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奇观,领悟科学的奥妙;回放音乐和雾凇画面,让学生想象自己此时正站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面对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时想些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在充满美、趣、情的交流中,将课堂推向尾声。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雾凇教学设计想象
雾凇岛的“繁花”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雾凇奇观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雾凇岛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