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型”发展视域下的中职学校特色办学

2013-04-29曲东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特质办学特色

曲东风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下,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占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的一半。然而,规模扩张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并不会长时间延续下去。随着我国经济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市场势必会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和高中学龄段人口数的锐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时间里,除西部地区外,中等职业教育的增长速度会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与之相应,中等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将由原来“办得下去”的生存性目标逐渐调整到“办得好”的提高性目标,以确保较高的办学质量和公众认可度,为此,中职学校有必要改造那种盲目追求数量和效率的规模型扩张模式, 转而寻求以市场和学生需求为起点、以教学和实训为保障、以质量和效益提高为旨归的内涵型发展道路,而特色办学则是实现这一转型的有效方式。

一、内涵型是中职学校合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久以来,我国中职学校多奉行“外延型”发展模式,由于以“多快好省”为主要思路,该模式不甚关注对已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对自身潜力的开发,而是凭借资金投入的增多、政策扶持力度的增大、学龄人口数的增加等外部驱动因素,从“外延”和“规模”层面优化办学条件,力求实现学校在校舍建设、教师数量、招生人数方面的“多”和专业设置、课程门类方面的“全”。这种发展模式,能够通过直截了当的外在干预改善我国职业教育以往“缺兵少粮”的办学条件,帮助中职学校在短期内大幅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使它们迅速由小作大、由弱作强。然而,由于这种模式过于依赖外部力量,一方面容易引发中职学校的办学过程依旧遵循“就教育办教育”的老路,依旧“以我为主”、“以政策为主”,市场意识淡薄,缺乏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不能及时按照市场需求作出调整,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阻碍了中职学校办学思路由“外促”向“内发”的转变,导致学校缺少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办学自主性和能动性较差、“等靠要”思想严重,将发展完全寄托于教育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扶持。

与之相对,职业教育“内涵型”发展模式则是以资源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为主要导向,该模式虽不排斥利用外部支持寻求发展的有利契机,但却更为注重在整合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提高实训实践水平以从“内涵”和“结构”层面优化办学条件,力求实现学校在资金利用方面的“省”和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面的“精”。这种模式下,一则,中职学校的发展是“以我为本”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转而寻求以市场和学生需要为导向,强调以政府扶持为后盾,以产学结合、校企协作为基本方式,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积极按照用人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而确保有限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生就业需求的有效满足;再则,中职学校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它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就业,而是将“教书育人”与“职业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又着眼于学生入职后的进一步发展,既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兼顾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并在这一进程中依照学生特点和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最终推动学生的终身、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实施“内涵型”职教发展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掘中职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节约教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中职学校尽快适应未来人口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缓解因国家职业教育总体投入不足而造成的压力,摆脱阻碍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进而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特色办学:完成“内涵型”转变的路径

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是中职学校合理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办学特色化则是实现该转变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思考:

(一)特色办学有助于中职学校教育资源的集约和整合

作为中等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特殊群体,中职学校既需要像普通高中一样承担起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学生道德情操的“一般性”使命,又需要完成培养专业性人才、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使命,而后者恰恰构成了中职学校的立校之本。为实现这一“特殊性”使命,中职学校势必需要在综合考量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用人单位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设置多项专业并围绕这些专业开设多门课程,帮助学生快速、全面地习得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理想状态下,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应尽量与社会中存在的主要行业相对应,以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要,然而,由于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加之市场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这一理想很难被某一所学校实现。因此,多数中职学校只能在大量的社会行业中遴选最符合该校实际办学条件及企事业单位用人要求的专业和课程进行开设,并在市场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步凸显出一个或几个为用人单位广泛认可的优势专业,由于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读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可以获得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更多的择业机会,而学校为了维持和强化这一局面,则会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进一步集中于这些专业,形成区别于同类学校的特色办学机制。由此可见,特色办学的过程便是资源整合与再分配的过程,它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还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专”“精”“尖”,显然有助于中职学校“内涵型”发展的实现。

(二)特色办学有助于消解中职教育“外延型”发展的积弊

“外延型”发展依赖于教育成本的大批量投入和教育政策的高度倾斜,为尽快获得回报,它在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缺少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以致其各项举措会体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随意性。反映到现实中,便是有很多中职学校为吸引生源、扩大招生规模,时常会在专业设置上既不考虑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也不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与用人单位的沟通,盲目跟风、刻意出新,增设和发展许多并无师资保障和历史传统的热门专业,这不仅导致中职学校原有的办学特色消失殆尽,也使中职学校缺少了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些热门专业不仅不能满足学校蓬勃发展的美好预期,反倒因为学生“就业难”、“能力差”等问题降低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使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相对于“外延型”发展模式的“求同求大”,特色办学既不完全依赖于政策、投入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也不会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新”与“热”,它遵循着“异质化”和“精致化”的办学思路,在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之处的清醒认识,通过对已有人才培养机制、用人信息网络的完善以及对一个或几个享有良好社会声誉和未来前景的专业的着力打造,带动包括其他专业在内的学校整体发展,推动该校在同类型学校中形成比较优势,树立品牌效应,并以这些专业作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办学对于推动那些误入“同质化”歧途的中职学校尽快找准定位、摆脱“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解决中职学校“外延型”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大有裨益。

三、点面结合:中职学校特色办学的实现机制

学校特色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学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中职学校的特色办学有着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一)确立特质化的发展目标

中职学校的特色办学是从对未来发展目标的确立开始的,学校只有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方才清楚需要“怎样做”、“做什么”,而一个设计得当、内容合理的发展目标也会对学校“有的放矢”地寻求特色办学的举措有着良好的引领作用。

特色办学需要学校特质化发展目标的引领。“特质化”是相对于中职学校消解自我个性的“同质化”误区而言的。“特质化”并不排斥中职学校中一些共性内容,它需要遵循国家为中职教育设立的一般目标,需要遵循中职教育产学结合、顺应市场的基本规律,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特质化”也应紧跟市场潮流,主动寻求学校发展中的新兴增长点。然而,“特质化”发展目标的核心精神还是在于“内发”而非“外扩”,它要求学校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仍要坚持“以我为主”,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对学校内部资源充分整合,着力建设一批区别于同类学校的优势专业或优势学科,并以学生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强的从业能力为学校在某几个行业内赢得良好声誉,使学校在众多中职学校中脱颖而出,用比较优势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质化”目标的确立需要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出发。学校的实际状况是指包括资金、师资、设备、历史传统在内的一系列的办学客观条件。正确的办学思想来自对学校各相关要素(特别是关键要素)的综合效应分析,并把这种分析与办学特色追求相匹配,做到主观上的能动性与客观的现实性相结合,以达到“找到位置,办出特色”的目的。因此,中职学校对“特质化”发展目标的设立,绝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条件,如果在目标确立前,既不对学校的资金、教学设备等物质条件状况展开评估,也不对教师队伍的质量和不同专业的市场认可度进行深入调查,即便出台了诸多宏伟的蓝图,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反倒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中职学校要在设立发展目标前,必须实事求是地从学校客观条件出发,考察学校的各项办学条件,并对这些条件的未来变化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从而使“特质化”发展目标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二)打造特质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从事者,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学校的“特质化”发展目标虽由管理者做出,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中职学校的特质化发展目标,必须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操作技能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特质化教师队伍。

特质化教师队伍的打造应首先坚持优势专业指向。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在于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形成。而要开设这些专业,离不开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在确立“特质化”发展目标后,应尽快确立能够形成比较优势的专业,并对这些专业的教师队伍优先投入、优先发展:一方面,学校要立足校内,鼓励优势专业的教师多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在职培训,敦促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确保教学和实训内容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学校要放眼校外,通过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引入一批优秀教师,补充和增强优势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师资优势确保专业优势。

特质化教师队伍的打造应坚持实践技能指向。为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智能合一”,中职学校要一方面要注重优势专业的教师结构,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保证授课教师不仅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并将他们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骨干。

(三)设置特质化的专业及课程

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因素。在设置特质化专业及课程的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要面向用人市场。既然中职教育服务于就业,那么,作为人才提供方的中职学校就应确保信息通畅,并与人才聘用方的企事业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尽可能地贴近市场,把握市场信息,确保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从而使这些专业和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尽可能的将企业引入学校、使学生走入工厂,着力使企事业单位既能作为学校的实训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的生产过程、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获得实际的生产经验,又能作为学校的就业基地,帮助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被企业择优录用,建立起校企间良好的人才培养与聘用机制,增强学校特色专业的比较优势和对学生、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此外,在设置特质化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还要面向同类学校。优势是在比较中获得的,亦步亦趋、后发后觉必然使中职学校难以形成突出的办学特色。因此,中职学校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历史传统,在与同类型学校的比较中挑选出那些开设时间长、社会反响好、就业率高的专业,并在综合考虑其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重点投入,不断强化这些专业的比较优势,保持这些专业的活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猜你喜欢

特质办学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