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挑战、使命及趋势

2013-04-29葛军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价值院校高职

葛军燕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正迅速向各层次、各领域延伸。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高职院校在坚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潜能的挖掘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素质教育,近年来在高职院校蓬勃开展。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割裂了创业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挑战

由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2%,高于本科毕业生。报告还显示,许多毕业生在毕业一段时间后才开展创业,1.6%的2007届毕业生半年后开展创业,6.9%的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42%的高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动力是创业理想。从中发现,高职学生的创业在近几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依托区域时空创业。如以创业大省浙江为例,一大批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特色”,把握“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开展创业教育。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教育中依托地缘优势,聘请大量的民营企业家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榜样和导师,学校定期举办温商论坛,设立3个大学生创业园,构建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的研发与技术的服务体系。

二是面向生产一线创业。从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区别于本科院校由学科性理论型研究创新带动的科技型创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生产一线创业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其创业的重点更多地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流程和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难题。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义乌作为国际小商品中心的地位,抓住传统的网下贸易模式,开办“淘宝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直接将学生放置在创业环境中,探索了“全真环境下的教育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放创意创业产业园,开办创业学院,探索出一条以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为重点的特色创业教育之路。

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创业。在专业培养上,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强调的是理论要够用,要有一技之长。高职学生创业的心态相对较好,他们所学的专业适合小规模自主创业,进入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创业课程的时候更注重对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技能操作方面更有优势。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选择相关专业学生利用模拟公司项目进行创业模拟实训,通过线上和线下模拟,把学生推荐到企业去做总经理助理,指导学生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店。

从以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实践来看,高职学生创业有其特性。但相对于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对创业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仍局限于如何创办一个企业,局限于经济获利的评价指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张晋峰曾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关键的是培育一种精神,而不仅仅是创办几家公司。”总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薄弱点,更在于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价值定位的模糊、偏差,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明确价值定位的较为少见。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存的问题

教育从来都是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没有价值体系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创业教育知识、方法的传授,不能从根本上替代价值上的引导。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被大大地忽略了。

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引领不足。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仅为所有者,也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当前的创业教育,呈现出工具理性走向极端,注重的是创业实践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对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引导。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往往注重成立各类公司,培养老板,而对伴随着创业过程所呈现的价值观教育,缺乏必要的引领。创业价值引领的不足不仅容易导致教育方向迷失,更直接带来受教育者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偏差。他们不再拥有更多的创业素养、创业历练的心态等,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财富的单一追逐。

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挖掘不够。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在学生的创业实践全过程中渗透创业价值内涵,如对创业形势的理性判断、对创业项目的价值权衡、对创业实践的热心付出、对创业失败的意志磨练、对创业成果的全面对待等。然而,当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往往注重创业知识的灌输,包括创业所需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开设市场调研、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在方式上存在着重知识轻体验等问题。此外,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实训,以及优秀行业企业代表等都是创业教育的生动素材,而院校实践中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在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中关于创业意识和素养的挖掘还不够。

创业教育的价值评价标准不清。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补充,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内生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整合学校各部门以及企业、社会的力量,而仅限于学校就业部门单一的范畴。在对创业教育的成效评价中,更多的注重经济指标评价,对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文化营造等价值培养成效的评价重视不够。此外,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信息反馈机制还不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的载体和工具还未形成,影响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使命

助力职教强国。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需要引领学生树立以“创业梦”践行“职教梦”、以“职教梦”托起“强国梦”的情怀使命,以创业的心态支持改革,以创业的精神推动梦想的实现。

创新培养模式。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需要,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是高职育人观的丰富和发展。近年来,各地政府造势、学校行动,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经历了学校对实践环节创新发展的自发尝试、成为独立实践活动的有组织探索,正处在国家政策推动的全面拓展时期,迫切需要大力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推动人人成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46.9%的人认为创业是“对人生规划的实施”,76.7%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76%的人认为创业的最大收获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可见,将创业视为人生规划、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性选择的比例大幅上升。创业教育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创业体验中,强化责任感、诚信意识、风险承受力、适应性、学习力、创新力等价值观,并将创业教育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使他们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进而实现人人成才。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趋势

由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观察,今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围绕在创业教育价值实现路径、示范引领、评价内化等三个方面。

第一,拓展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从高职院校的高等性、行业性、职业性等特点来看,其契合了创业型大学的内核,具有拓展创业教育价值实现多种路径的可能。如学校可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注重技术技能的创新和转化,参与和服务于创业活动,做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积极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范式改革,贯通学校与企业、教师与行业、课程与项目、学生与岗位,围绕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在专业设置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将创业价值观渗透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业教育课的教学中。在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挖掘各专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专业精神的解读,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为创业教育打好思想基础。在创业教育课中强化创业活动的价值诉求;成立创业园,推进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此外,需要鼓励教师学习创业理论,开设创业课程,提升教师的创业意识和素质。实施“职业导师、创业伙伴”计划,鼓励教师成立技术应用公司,带领学生开展流程优化、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同时从相关行业、企业引进在创业实践中卓有成效的创业型“导师”,手把手的指导其创业实践。建好专兼结合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邀请企业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人员,讲述创业的经历和心得,解读国家关于创业的政策,传授他们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第二,增强创业教育价值示范的传授引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可传授性的特征。创业精神具有内在的价值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包括课程、活动、实践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新的成才观,在校内形成创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外显功能。创业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创业的知识与技能,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创业文化沙龙、企业家论坛,各种挑战杯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通过创业类社团活动,鼓励学生投身于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园,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市场、企业运营的程序、更加善于捕捉市场机会,提振学生的创业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探索创业教育价值评价的内化方法。首先,需要完善创业价值评价体系。培养创业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创业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社会、政府、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型,从注重就业率向注重就业质量转变,从注重创业数量向注重创业质量转变。社会层面,更多的关注一个学校的创业文化、师生的创业素养、创业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政府层面,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中关注创业教育的成效;家长层面,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学生层面,创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其次,需要推动创业价值评价方法。探索融过程性与结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价值评价手段,力求实现创业教育评价由软化走向硬化。建立健全保障、鼓励创业的制度体系,将评价指标融入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创业实践,从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型师资队伍结构、创业园数量、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证调查,从创新能力、创业意向、创业胜任力、创业率、创业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创业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

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校企合作视阙下浙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L2012C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价值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