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中国政界和学界人士对城市发展的瞻望

2013-04-29李风华

江汉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

李风华

摘要:城市化运动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过渡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城市的兴起实质是工商业经济为自身的发展开拓空间的运动,是现代化运动为自身开拓空间的活动。中国城市化运动自近代兴起,20世纪初获得了初步发展,许多学者和政治人物都对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进行了宏观的瞻望和规划。这些规划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城市化运动日益发展的结果,同时,这些思想本身又推动并指导了当时的城市化运动,并且对于今天中国的城市化不无借鉴与启迪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近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125-04

中国城市化运动自近代兴起,20世纪初获得了初步发展,许多学者和政治人物都对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进行了宏观的瞻望和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寄予高度热情,无非是希望能令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突飞猛进,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充满了美好憧憬。认为再过五十年,中国将会出现很多像上海一样的工业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设想。后来的城市执政者和规划者们基本上是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思路和构想进行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贸易中心,南为广州,北为天津,中部即上海。对上海的规划、瞻望必然是当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上海本来就是外洋各国至中国航路的集中地,全国第一大商埠和全国贸易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者,无不希望将上海进一步建设成一个中国的世界商港,不过孙中山先生开始并不看好上海,认为“上海之为中国东方世界商港也,实不可谓居于理想的位置。而此种商港最良之位置,当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但后来的城市规划者们始终对上海寄予厚望,并在大上海建设计划中又对其作了更加长远的设计:“苟能实行大上海计划,其区域比现在约增六倍,人口亦多至三倍。势必拥至八百万之多,奚啻凌驾伦敦之上已哉?窃长江流域一带,无限广大,背地计有二亿居民,为极大货物消费户;地上地下,又有无尽藏之富,是故不得不考求世界极大商场,而知实由与现在之上海,洵为有富大都市可能性,一旦至此,能不深自惊异大上海膨胀力之大乎哉?”

但是,外部的干扰直接破坏了中国城市的空间安排,使得工商业的发展阻碍重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海。上海的沪北与沪南长期各自为政,到1927年始合并移交于上海特别市政府,上海市区实现形式上的统一。然而,时人发现,由于两地分治太久,难以协调,“且以租界横贯,交通不便,种种阻碍难求速效,故至今以南北两市相较。其建设程度,社会状态,仍难一致。”“各国租界(特别区)横贯市区中心,行政上殊感困难,且无良好商港,故外来轮船,均集中于租界,于市面繁荣,实为致命之伤。”

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妨碍了市政建设,而且割裂了城市的地理空间,并挤压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如果说,当时全国城市区域分布状况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特色,某些口岸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也同样常常体现着这种特点。所以,城市的执政者和专家们有时也极力在城市再行开拓空间以推动市政建设,与租界竞争,打破这种不合规则的格局。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大上海都市计划》,上海为加强对城市的行政领导,企图“有于闸北设市中心区之计划,并建筑新市府于区之中心,使闸北、沪南、浦东,联成一气,与租界作大包围之势。并于行政上得收指挥便利之功。”并尝试将商业重心从租界区夺回:“欲非租界地之发展,非就租界以北、黄浦江口一带,开辟深水商港及码头不可,使租界之商业重心,自然迁移于闸北。”这些规划的目的在于联络南北市区水陆交通、修筑深水商港和码头以转移租界商业重心,同时,防止租界向闸北扩张而受到封锁。然而,这些设计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租界的越界筑路活动密如蛛网,据1932年1月调查,达到74207公尺,“市区陆地,几被截断,处处须仰求于租界。设遇军事,其危险更不堪言。”“租界当局历年越界筑路,计自前清光绪二十六年起,至民国十四年止,在沪北者约十一里,在沪西者约一百六十五里。租界势力日益扩大,则上海之发展,益感困难。”而市政府自龙华车站横贯越界筑路而达京沪铁路间,筑有中山南路一条,以与将来中山北路相接,“然干线单薄。殊难与越界筑路相抗”。外国租界对上海城市空间的侵吞蚕食,极大地破坏了当地市民的生存空间和上海的市政建设。时人认识到“根本解决办法,非全部收回不可”。即夺回被外国人控制的城市空间。

因此,当时中国的城市的发展同时就是一个和外国在华势力争夺空间的活动,中国人需要发展自己的城市空间。20年代,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有人曾主张以武昌为全国的首都,理由是北京积习太深,且受帝国主义势力把持,惟有迁都,但广州和南京都偏于东南方向,也易受到外来势力干预,皆非建都理想之地,“据全国之中心,扼长江之咽喉,惟武昌足以当之,故以武昌为今后中国新都,最为允当。汉口既与武昌隔江对峙,武昌为政治上之中心地点,汉口无形之中,在政治上,亦提高其位置。”1928年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时,有人提出:“就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四大市论,上海完全是外国的市,天津是外人占着大部分势力的市,广州是华侨投资经营的市,都不算市,可说中国的市,只有汉口一处。”武汉作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所在地,它的发展理所当然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早在1908年。张之洞离开湖北之时,曾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这是张之洞对自己一手所创的“新汉口”的得意与骄傲,也是他对汉口未来在中国与国际经济交融中即将发挥重要作用的瞻望。

到了民国时期,“首义之城”的武汉更是成为孙中山先生重点关注的城市之一。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就为重建汉口数次发布通告,希望使“首义之区,变成模范之市。”《建国方略》中为武汉未来城市现代化描绘了一副美好蓝图:“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后来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武汉的城市规划基本是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为圭臬,并在后来陆续转化为现实。

广州是南方的贸易中心,孙中山先生设想将广州改良为一个世界级港口。“在机器时代以前,广州以东亚实业中心著名者几百年矣。其人民之工作手艺,至今在世界中仍有多处不能与匹。若在吾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之下,使用机器,助其工业,则广州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以世界海港论,广州实居于最利便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容航行之三江会流一点,又在海洋航运之起点,所以既为中国南方内河水运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也。如使西南铁路系统完成,则以其运输便利论,广州之重要将与中国北方、东方两大港相侔矣。”“现在广州居民一百万,若行吾计划,则于极短时期之中将见有飞跃之进步。其人口将进至超过一切都市,而吾人企业之利益。亦比例而与之俱增矣。”后来的城市规划者们力图实现孙中山的理想,发现广州面临着香港的竞争,于是主张发展黄埔来振兴广州:“广州市为吾国南部之要都,通商之咽喉,南通南洋,北连上海,东接日本,商贾辐辏,船舶如蚁,诚不可多得之通商港也。惟因水利之不修,植林之不讲,致河底日浅,潮流益急,外埠巨舶,未能直行驶入,运输货物,颇感不便。一切通商利益,概为香港所独占,广州市遂成为问接销货场矣。若市政府能极力经营黄埔,或水深港大口,使可容纳外国巨岸船舶,沿埔筑造完全码头,及各种新式货仓,则不难与香港抗衡。行之数年,香港繁华将复变为一荒凉之海岛矣。”对广州的发展前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孙中山也曾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寄予厚望,“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的发展规划自然重视加强。由于南京城本来就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交通便利,成为政治中心后,人口激增,南京市规划者认为其天然优势超过了欧美大都市,其前景发展无可限量,“或将驾今日之伦敦柏林巴黎而上,亦未可料也。”还有人直言:“南京为中国新建之首都,其布置均系从伟大理想处着眼,其人力财力,均极充分,如能设计精密,眼光深远,其他均无问题,则南京前途之发展,将来定能超伦敦纽约而上之。故设计时,不惟应以达到世界大城市为理想之目的,且应超越现代城市以上而为时代之前驱。”更有人从全球文化关怀的角度出发,认为几个世界大都市伦敦、巴黎、柏林都已经腐化堕落,弊端丛生,孙中山主张奠都南京,乃是“悲世界文化中心将绝,而欲有以继之。”“南京具天然形胜,而又未曾沾染恶习,一旦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枢纽,诚属美举。”

此外,在东南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中,时人对芜湖、浦口、安庆等地的位置和建设都有着规划和构想。

尽管中国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沿江一带,但北方的天津、北平等城市也依然是城市规划的重心地带。对北平这样的传统政治文化城市,时人更主张在维护其固有的功能基础上发展,“深有鉴于特质之所在,曰文化,曰教育中心,日游览,为北平本身已具之条件,政府之措施,应即以此为蕲向,应如何保持其固有价值,使勿失坠。”“有市政之责者,第一在能利用其天然之美,与固有之物,发扬光大。”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长,其时正逢华北危机日益严重。袁良力主将北平建设成为旅游城市,使北平成为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以此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来遏止日本的侵略。他借鉴欧美各国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先后颁布了《北平市游览区建设计划》、《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等建设计划,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北平城市现代化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有一项重要运动兴起,那就是“开发西北”。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里的铁路建设系统,便是以西北为终点,可见,开发西北在孙中山的国家建设理念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之后的国民党政权一直沿袭了“开发西北”的理想。北伐成功后,国民党政府就提出“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口号,先后派出西北科学考察团、学术考察团及实业考察团前往实地考察。1929年1月,国民政府成立“建设委员会”,拟订了开发西北的详细计划。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国民政府遂以西北为复兴基地,加速了开发西北之行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一度迁至洛阳办公,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作出“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的决议。同年5月,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1933年10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设西北办事处,专门负责西北建设事务。

国民党之所以对开发西北如此重视,原因不外如下:首先,西北地区本是中华文明历史最悠久最辉煌的地区,该地区曾经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然而近代以来却同益衰败,所以开发西北不仅是为复兴西北地区,也具有复兴中国文化的象征意义。其次,西北矿产丰富。煤铁金银铜,特别是关系到工业和国防建设的石油,都以西北最为丰富,却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南方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西北的资源作为动力,需要和西北联络沟通一气。最后就是国防的需要。蒙古与新疆西北接壤苏俄,新疆西南与英属印度毗连,而西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汉人只占少数。极容易为外国侵略势力操纵利用行分裂国家之举,故移民殖边开发西北刻不容缓。“朝鲜三国以来,东北边防,重于东南;俄库密约而后,两北边防,复重于东北。筹边苟能强固吾同,使百废俱举,远方之人,趋之如归市,非独一隅之福,实全局之福也。”

对于西北的城市许多政治家和学者都给予了关注。孙中山便希望建立起西北铁路系统后,能够殖民蒙古、新疆,“殖民蒙古、新疆,实为铁路计划之补助,盖彼此互相依倚,以为发达者也。”归绥(呼和浩特)的发展也在民国时期受到关注。归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包头归化城位于土默特大漠的平原之上,为中蒙贸易孔道,在北京、天津、新疆、甘肃、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客商,多经过此地。时人以为包头“他日商埠发达,交通便利,中蒙贸易之市场,一变而为环球互市之要地。”@然而,该地风气闭塞,文化落后,为外人所染指,是以时人十分明了该城对国家的重要性。还有人看到了发展兰州、迪化、西宁、宁夏等地在复兴文化上的重要性。1928年的郑州市长赵守钰雄心勃勃地声称:“以郑州市地位而论,目前则处平汉陇海之中心,将来必为欧亚之枢纽,故于建设事业,虽不敢作百年计划亦须预定十年内之方针。”

开发西北地区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和现代化运动有着一种全局意义,即是沟通东南与西北,实现南北平衡共同发展。孙中山说过:“西江铁路所经地方。丰富区域,委为荒壤,而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密集之平民,无所操作,其弃自然之惠泽,而耗人力于无为者,果何为乎?倘有铁路与此等地方相通,则稠密省区无业之游民,可资以开发此等富足之地,此不仅有利于中国,且有利于世界商业无穷也。”中国传统历来实行南北平衡政策,通过运河将东南物资源源不绝调运西北支撑其发展。然而现代新航路的出现使得漕运运输体系解体。运河无法再发挥沟通南北经济联系的主干道作用。中国政府在近代外受列强侵凌,内部政治腐败、财政拮据的情况下,也放弃了对西北地区的扶持,转而一意经营东南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运动,南北之间的经济纽带遂陷入断裂。于是人员和资金都日趋集中于东南沿海沿江一批口岸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运动一路突进,西北地区却还是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日益荒芜。时人已经认识到,只有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而将西北地区摈弃于外的现代化乃是不健康的发展,是殖民主义的结果。孙中山及后来的国民政府所倡导的“开发西北”思想。便不仅有重新恢复中国南北平衡、以南助北的传统战略的意味,而且更是一种均衡发展的城市化战略。将繁荣发达之区与荒凉穷苦之地联络,互通有无,真正能够做到孙中山早年所说的“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的理想。且一面以西北资源支持了东南沿海城市的建设。又减轻了这些城市的人口过剩压力,缓和它们的城市问题。因此,“开发西北”战略不但可以挽救黄河流域地区的贫困落后,也可支持长江流域地区的城市化运动,并且也有利于西安等西北城市的发展。西安直到30年代还是市面凋敝,有人指出,城市不振主要是由于购买力弱,“再加以农村完全崩溃瓦解,经济命脉已断,有何购买可言?这样辗转循环,形成整个社会的破产,各方面均呈垂亡之象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央开发西北,建设新西京的计划,开始实行,所有巩固陲边,繁荣市面,开发富源诸端,均于此卜之。”

要之,20世纪初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对于中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进行的瞻望和规划,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城市化运动日益发展的结果,同时,这些思想本身又推动并指导了当时的城市化运动,并且对于今天中国的城市化不无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城市化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探索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