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教学谈

2013-04-29周英王亚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诺贝尔板块

周英 王亚

●周 英 王 亚

“咬文嚼字”教学谈

一、 寻根问底:为何“咬文嚼字”?

1.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说,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在理性的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扣住文中的重点字词、关键词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2. 从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来说,可立足语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品味,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读书、积累、感悟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培育学生学习汉语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以及将来运用汉语字斟句酌的良好习惯影响很大。

3. 从教学实践层面看,现在小语课堂,普遍存在着“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不到位的现象,有些教师不知道咬嚼什么,品析哪里;有些呢,抓住了却不会品嚼、赏析;还有些品析偏离或背弃了文本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锁定“咬文嚼字”,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 策略求索:如何“咬文嚼字”?

1. 解读“双本”:何当咬嚼子自知。“咬文嚼字”,必须要抓准咬嚼的点,潜心会文,还要用心读学生。只有把握好了“文本”与“生本”,才能因文制宜,因人而异,抓好咬嚼的点。

(1) 解读教材,独采文本信息。教师钻研文章,首先要深入文本。用什么办法走进作者的内心,触摸文本的内核呢?一个字“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我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潜心会文,独采信息,是把握教材、整体设计的前提,也是找准咬嚼点的前提。

(2) 搜集优秀课例,博采相关信息。广泛采撷他山之石,优势互补,相互启迪,教学相长。因此,在强调独文钻研,开创个性鲜明的设计思路外,还要强调一个“博”字,团队作战,集体研课,分工合作,学习借鉴,这对于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相当重要。

(3) 了解学生,纳采生本信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研读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点、思维特色、生活环境等条件,教师只有设计出符合学生口味、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预案,才能激发课堂的生命。

2. 设计流程:提领而顿成体系。通过深入解读文本与生本,确定了咬嚼的点,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提领而顿”,将需要咬嚼的内容,整合至教学流程之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特点,合理选择、组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学流程的设计,应该是带着理念组织教与学,是为学生“触摸文本——学习语言——敞亮心扉——对话文本——理解感悟——习得言语”构建的教学程序,它或许是线型的,或许是网状的,或许是辐射状的。有了它,“咬文嚼字”有了落脚,有了空间,有了梯度,有了生机。

3. 选择策略:微观探究而得渔。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咬嚼文字的乐趣,提高阅读的品质呢?教师需匠心独运,选择与设计好咬嚼文字的策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品味赏读,微观探究。

(1) 策略一:“一线串珠”。“线”,即线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贯穿文本的写作线索,或情感线,或心理线,或时间线,或方位线等;二是指贯通于文本或某一语段的主旨,它们通常以主问题的形式呈现于课堂。“珠”,即文本中精彩的字词句段,是多个值得咬嚼的点。

[案例] 苏教版五上《诺贝尔》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研读整个文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紧扣这一句来写的,这是文本的主旨所在。紧扣这一主旨,设计课堂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诺贝尔为了科学研究,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一主问题设计,在横向,覆盖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整个过程;在纵向,又引领学生把中心词“整个生命”越读越深,越读越透。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课堂上学生思绪喷涌,紧扣文本,抓住“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但诺贝尔毫不气馁。”“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等句子,咬文嚼字,品词析句,高潮迭起。而课末的追问:诺贝尔的得失对等吗?更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最后,结合诺贝尔的名言来倾听他的选择、他的心声,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伟大形象便巍然屹立于学生心中。

“一线串珠”,是教者与作者真诚对话后,教路与文路的合一。教学时可删繁就简,使得教学视点明快,线索单纯,内容丰富,收放自如。

咬文嚼字

(2) 策略二:“板块碰撞”。提取文本中形成对比的两部分内容,形成两大板块,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另一个板块,对比施教,形成碰撞,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领会文本构思技巧。

[案例] 苏教版六上《轮椅上的霍金》

板块一:细读课文,思考问题:你认为命运对霍金残酷吗?霍金对此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文中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语来细细品读,写下自己的感受。交流时,抓住“21岁、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彻底剥夺”“不能……”以及霍金的标志性形象,感悟到命运对霍金的不公。

板块二:当一位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太多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

学完两个板块,教师请学生用上“虽然……但是……”的句式,把霍金的遭遇与他的乐观坚强连起来说说,两个板块瞬间碰撞,这是很有魅力的教学。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个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咬文嚼字”的品位与质量。

(3) 策略三:“互文拓展”。不同的文章,表现了相同的主题,引进课堂,是对教材的极好补充与拓展。

[案例]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

① (出示文字:“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着!”)设问:这一幕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震撼了人们?在这一句中,我们发现谭老师的“撑”的姿势变成了“趴”,从“撑”到“趴”,这其中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想象地震时谭老师死死护住学生的情景。

② 也许有同学会认为,谭老师是猛一下子就被楼板砸死的,老师告诉你:不是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被获救学生刘红丽的回忆,看看废墟下的誓死护卫是怎样的一种壮烈!

③ 补充材料阅读:

不知过了多久,我听到了谭老师梦呓般的声音:“不要哭,不要喊,男同学要坚强,女同学要坚忍!要保存体力!”我们不再哭喊。

又一阵余震发生,我们再次惊叫、哭喊。“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坚持就有生还的希望!”谭老师又一次鼓励我们,但声音越来越弱。一滴一滴的液体落在我的脸上,我知道是血,三个同学也感觉到了。

我们吓得大哭:“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 ……他终因受伤过重,失血过多,在废墟下一点一点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他最后的一句话是:“孩子们,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图文拓展,适量的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更深入的把握。

(4) 策略四:“直观演示”。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抽象性的语言文字,咬嚼时如能用上实物、图片、简笔画、音视频、演示操作等直观手法,便可化繁为简,突破难点。

[案例] 苏教版二上《大禹治水》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九座大山”“九条大河”,以及理解“千辛万苦”时,用上了直观演示的方法。

师: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师简笔画画大河,边画边讲解)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时,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通过这儿流到了那条河,那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那么简单啦。这两条河之间大约有几百公里,这么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辛苦吗?

生:辛苦。

师: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还要把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多辛苦啊!

师:仅仅是九座吗?这里的“九”,表示很多座。其中的苦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

生:不能。

师:这种苦我们就叫它——千辛万苦。(板书)(生齐读)

直观演示,通过画、演、看、做等直观手段,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是一种直观的咬嚼策略。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诺贝尔板块
阿克苏诺贝尔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2019年诺贝尔颁奖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百年诺贝尔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