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3-04-29丁邦平
丁邦平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创设参与条件、设置不同目标、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参与能力、融入参与情感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作用;创新能力
在任职教育被高度重视及创新能力被格外关注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任职教育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中的作用。实施任职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怎么改革才能切实落实任职教育的要求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有动力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导入这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大部分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稳定性、持续性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需要时时加以调节,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会有许多“障碍”削弱其参与的兴趣,影响参与的深度。这时,教师应尽可能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清“障”,让学生进行成功体验,从而不断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求知欲,使他们保持学习兴趣。
二、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同时要精简教师的活动量,加大学生的活动量,给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去读、听、议、想、演、练。这样,在形式各异的“动”中,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活动中,就能激活整个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探索中,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三、设置不同目标,让学生分层参与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对于学有差异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分层设标,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经过努力使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逐渐提出相应的更高一层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向这一层次的目标迈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分层次目标的设置必须具体、明确,每层之间的跨度要适当,要能让学生“跳起来,够得着”。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了解其最近发展区及远期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的。
四、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有效并转化为能力,关键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布卢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物理学家劳厄则说,教育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本西就是布卢纳所强调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方法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将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五、培养参与能力,让学生有创见
要鼓励学生提问,敢于向教师发问,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培养参与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不要先评判回答是否正确,而应先肯定学生敢于参与、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启迪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六、融入参与情感,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参与程度产生重要影响。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过于严肃的、不信任的甚至是对立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增加他们精神上的疲惫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和机会,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包括错的意见。只有这样,师生情感同步,才能促成教与学的同步,师生双方才能以最佳状态參与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在融洽的沟通中充分、积极地表现自己,发展自我。通过沟通,教师将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吸取营养,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而后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实现由不知向知、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将是一种课堂富有情趣、学生思维活跃、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充分论证、周密计划、严格组织,在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夏仁康,罗辉.课堂教学模式辨析[J].教育技术研究,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