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造性思维的讨论
2013-04-29李克
李克
摘 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又来自于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能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动力。由此可见,对创造性思维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发挥创造力的历史。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高新技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了主导作用,知识和信息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己经达到50%以上。知识和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资本和财富。有专家预言,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20世纪初的20%提高到90%。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总量,不断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创造性思維不断扩大着人们的认识范围,这就使人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获得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从而不断地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科学上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和创造,都不断促进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质的突破,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一次又一次发生飞跃,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不断创造着条件。
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这种思维的过程同时是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人们为了获取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总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路线进行思考,总要独创性地寻找新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分析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这样人们才可以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与创造性思维相伴的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支配下,人们往往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求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以指导开拓性的实践,从而不断开辟出改造世界的新领域。
没有创造性思维及其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人们就只能躺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坐享前人的创造性成果,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必然陷入停滞以至倒退的状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在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别人从来没有进行过的事业,因而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必须靠我们自己探索,创造出适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在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就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去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可以使人享受到最大的人生乐趣,人们也往往是通过有所创造、为人类作出了一定贡献,才体会到人生的最大价值。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而且成功的创造还会不断提高人们的信心,激发起更大的热情和干劲,继续从事创造性活动,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造性思维”这个概念虽然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界定一直都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据统计,仅国内学者对于创造性思维定义的看法至少就有30种,笔者认为要形成一致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事实上,追求统一的定义的意义也不是很大。综合心理研究成果和各种界定,笔者倾向于如下界定: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中和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中,我们看到,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开拓性等特点。创新性包括独创性和新颖性两层含义,所谓独创性是指在认知某一新事物、解决某一新问题时,前人、他人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规律和方法,需要根据一般科学规律独立地去发现新的具体规律,创造新的思路、办法、概念、形象、观点和理论;所谓新颖性是指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求异性是与思维的求同性相对应的。
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态、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指创造性思维特有的辩证综合能力。开拓性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开辟新领域;二是为以后打下良好基础,在思维活动中,凡是能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开拓新的领域,为后人打下良好基础的,都叫做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顾名思义,创新就是创造新的能够带来更多思考和更大价值的东西,包括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等。创新的前提基础就是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任何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性思维是极具活力的带有挑战特征的原创性思维,是兼具理论开拓性和实践导向性的思维形式,它贵在创造,贵在超越不简单重复,不轻易模仿,不拘泥于现有成果,一旦呈现出来就带有极强的爆发力和震撼力,进而不断得出科学的成果,推动全社会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曾庆柏.创造性思维教学一例[J].数学通报,1999,26(77).
[2]关玉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数学纵横,2006,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