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过度量化倾向的危害分析
2013-04-29王力
王力
摘 要:高校在开展学术评价时存在着重数量而轻质量,重外表而轻内涵,重表面而轻深度思考,重立竿见影而轻长远功效的问题,即人们常说的过度量化的倾向。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学科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学术浮躁风气盛行,高校团队合作精神缺失,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评价;量化;危害
对于高校比较流行的简单化的量化管理方法,有尖锐的批评者认为量化管理是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毋庸置疑,量化评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行政管理者的角度来说,量化管理具有客观性、便捷性的优点。就学理层面而言,学术的质量与数量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很多研究表明,研究的质量与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过度的量化管理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并表现得愈发明显。
一、违背学术研究基本规律
学术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而探索未知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计性。不仅探索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探索工作的过程也同样难以标准化,国外很多大学的学术研究方向都是探索性的,并没有明确的预计成果限制,而我国很多科研课题申报时就要求研究者明确填写预计达到的效益、成果等,并有数量要求。不少高校在年度工作考核中规定教师每年至少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科研管理机构强迫教师对其科研活动进行理性规划,按时按点产出特定数量的成果,严重违背了学术活动“不确定性、不可预计性”的特点。
二、忽视学科文化之间的差异
21世纪初,大学开始进入规模扩张阶段,随之而来的是诸多高校追求“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是高校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是学术研究长期发展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方向和方向群。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经、管等学科性质不同,特色各异。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其特殊的规律,不可能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所有学科研究进行评价。
发表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这些表面上客观化的指标是不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对等比较的,甚至在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上也无法进行对等比较。例如:传统的文史哲学科并不鼓励大量发表论文。不同学科的引用模式不同,即便同一学科内,不同研究领域之间也有很大差异,仅依靠被引次数判断研究质量也不完全可靠。目前的学术评價普遍强调SCI、SSCI、EI论文,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令人费解。
三、学术浮躁风气盛行
正如经济学家丹尼尔·W·布罗姆利所说:“任何制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通过这些激励,每个人都将受到鼓舞而去从事那些对他们良有益处的经济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对整个社会有益,个人只不过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术评价制度的目的是激励研究者从事对社会良有益处的学术活动。科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道德,是以社会舆论和科学研究者自身的良知作为控制力量的。在科学职业化的今天,学术人员除了要遵守科学共同体长期形成的、内在的规范和道德约束外,还要接受外在的学术法律制度等监督和限制。
学术评价的过度量化导向,使研究者受到更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研究个性和研究自信受到冲击,抑制了研究者的内在动机,催生一些“为数量而数量”的追逐功利型的学术人,也导致了大量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行为。学术产品的数量与个人利益及组织利益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与功利型学术人形成了共谋,致使学术功利和短视行为得不到遏制。很多学者不得不最终屈从于这种崇尚数量的文化,转而从事低层次的、容易获得高产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
四、团队合作精神缺失
很多高校的职称晋升条例都明文规定,只统计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这一要求在以合作研究为主流方式的某些理工科领域肯定是不合适的,即便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失偏颇。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研究,因此多个作者署名的论文在所难免,并且从学理层面应该鼓励,非第一作者的贡献也理应获得认可。然而,当前高校对于非第一作者的认可度普遍偏低,甚至漠视,必然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带来冲击,造成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缺失。
五、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生产和传播知识,而且还在于引领社会风气、培育健康的学术生命,特别是要培育有学者尊严和诚实的创造性的人才。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的文章中强调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对知识诚实”,博耶认为学术评价的第一原则是“学者的品质”。为人师者,学术道德的滑坡、学术行为的失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术道德素质,间接恶化了社会风气。华中科技大学江新华博士所做的“关于大学生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调查”反映出学生在科研道德和科研行为方面失范的严重程度。对教师学术评价,片面追求科研指标,导致教学质量被忽视。
参考文献:
[1]刘越,张岩.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09,(06).
[2]庄丽.量化法:一种被误读的大学学术评价方法[J].煤炭高等教育,2007,(07).
[3]罗晓燕,欧阳克氙.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