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创业教育
2013-04-29樊大跃陈衍
樊大跃 陈衍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浙江大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亚太地区创业教育会议于2013年3月26-27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会议主要围绕“亚太地区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社会各方面在创业教育中的责任”以及“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原则”等议题展开,着重研讨和分析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支持系统和制度构建,并通过收集和分享最佳案例和成功经验,促进政策发展和实践创新。第三届亚太地区创业教育会议计划于2013年1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日益密集的创业教育国际对话,有益于各国创业教育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进步。
一、创业相关概念及类型
创业是一个大概念,可以根据人们所处创业环境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细分为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或根据创业行为指向的不同分作经营性创业和社会创业;社会创业又可以根据创业所涉及的内容和地域不同而分作合作型社会创业和国际社会创业,甚至还有政治创业等。
人们可以独立创业,也可以在已有企业氛围中进行“内部创业”。所谓“内部创业”是指人们在受雇的公司或单位中,根据所在工作岗位或企业的发展目标,以积极进取和创新的工作态度及素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坚定而自信的冒险和创新,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能够产生利润的产品或新生事物,甚至在原有企业基础上孵化出新的企业,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和可持续性发展。
经营性创业是创业的最原始方式和主要方式,也最为大家熟悉,它的历史悠久,以营利为目的,是一种“在不考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追求机会的行为”(史蒂文森,1983);或者说是顶着风险,在不确定之中凭借企业家所拥有的敏锐、大胆、创新,甚至狡诈、善变,将一种新想法转变为有利可图的产品,赢得市场,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
相对于经营性创业,社会创业出现较晚,直到上世纪60~70年代文献中才有出现,到了80年代才由美国的比尔·德雷顿(Bill Drayton)、查理斯·利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等人推广入世。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杨(Michael Young)一直引领着这种创业的推广工作。他在全球共创建了60多家服务机构,其中社会创业学校分布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仍在运行,专门帮助青年个体挖掘他们的潜力,建立、规范、维持由社会创业而建立的机构。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更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创业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所谓社会创业,它是指在发现或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创业原理组建、创立和管理一个社会机构,以期实现一定的社会变化,使当初发现或意识到的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包括印度、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创业弥补了一些小地方政府职能的空白;在欧洲及南美,社会创业机构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密切地与公共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商业创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社会创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中国创业教育特点及成效
创业教育源起美国。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创立了青年商业社,开启了创业教育端倪。随后美国部分著名大学实践数十载,百森商学院于1968年开设了第一个本科教育的创业方向,南加州大学于1971年开设了第一个有关创业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到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北京)上,首次正式提出“创业教育”概念,并在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职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由于对象和目的不同,广义的创业教育呈现三个层次金字塔般的结构,即:在基础层面,面向广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什么是创业;在第二个层次,通过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掌握创业的思维模式;第三层是走向独立创业,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家。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一、二层次的创业教育,提升创业素养,为日后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印度学者指出,基于专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创业教育在内容上需要从“创造与创新”和“一般管理技能、商务知识及网络”两个维度上加以考虑。两项内容在质量上的不同会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影响到创业教育的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上乃至教育领域中有一些人只是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唯一设定为创办公司/企业,即创业教育金字塔结构的塔顶部分。这种创业教育仅属于对创业教育的狭义理解和实践,只是广义创业教育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实中,能够通过创业教育走向创办公司和企业的只能是少数,即便是在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这个比例只在20%~30%之间。教育机构的精力应该更多地放在广义的创业教育。
我国对创业教育的尝试和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只有20来年时间。在此次亚太地区教育创新计划创业教育会议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总结出我国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和三个特点。第一个阶段是“自发尝试阶段”。高校里一些对创业教育、对改革教育有兴趣的人士以及一些部门,组织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到学校里介绍创业经验、创业体会,以启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拓展,赋予创新、创业的内涵。第二个阶段是“有组织的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开始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相继列入教学计划。这一阶段是把创业教育从传统的教育实习中相对独立出来,作为实践活动的另外一个独立内容。第三个阶段是“拓展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央政府把创业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就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地方政府开始更加重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这个阶段的重要特点是在政府推动下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的领域和途径。经过这三个阶段,中国创业教育呈现出三个特点: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因校因时因地而异。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创业教育取得很大成果,创业教育试点项目成效显著。
——2002年教育部的创业教育试点项目形成了国内多元的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包括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和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另外,还有创业学院项目培养模式等。
——相关部门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的KAB创业教育,逐步使其本土化,截至今年3月,该项目共在我国1200多所高校培训了师资,在1000余所高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在200余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超过100万大学生直接参加了课程学习。
——在英国国际发展部的资金支持和帮助下,依托KAB模式开展国际劳工组织的SIYB项目,培训对象涵盖社会各界有需要的人士,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国27个省市实施,使几十万人受益。
——国家数个机构联合发起中国青年创业国际YBC计划。该项目参考总部设在英国的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扶助青年创业的模式,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以帮助青年成功创业。仅在2012年一年,该项目累计扶持创业企业近7000个,为社会净增就业岗位超过9万个。
——由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引进了美国国家创业基金会NEFT创业教育项目,致力于在中国“普及创业教育,创造积极人生”。自2003年至2006年,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已经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为5500人提供了创业教育机会。目前,该基金会重点服务于四川、陕西、贵州、云南等欠发达地区。服务的青少年主要包括职校、中学、大专院校学生,以及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学生和贫困家庭子女;服务的成年人主要包括劳改劳教人员、复员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贫困妇女等群体。
另外,国家教育部、工商总局、科技部、税务总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创业教育的国家和地方政策,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开始构建。国家和省市层面以及学校内部出现各种层级和规模的创业大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学院、院校间的创业合作平台,还有数不胜数的创业网站等媒体,甚至有城市申办创业型城市。
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也逐渐深化。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统计显示,我国在过去20年间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渐增多,近年来形成井喷态势。
三、新经验与新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创业教育系列会议旨在为各国政府、高校、企业搭建分享交流创业教育的理论前沿、政策举措与实践革新的论坛与平台,该系列会议逐步成为亚太地区创业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并成为观察和了解亚太地区国家创业教育发展的“信息源”和“风向标”。201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大学教育教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合作发起召开首届会议,并将其确定为年度性会议分别在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在今年3月杭州召开的第二次“亚太地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分享了相关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曼谷)主任、原韩国教育部副部长金光祚阐述了创业教育对于求职的意义,指出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创业的氛围促使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承受到了不同的压力,他还表述了就业问题在亚太地区的普遍性和相关创业教育滞后的现状,期望通过本次会议探讨创业教育是否能够和如何帮助年轻人自立。
浙江省教育厅副书记、副厅长汪晓村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应充分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和指导,给学生更多的比较与尝试,以充分洗涤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潜能。二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的关于未来规划的描绘,给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镜子”,而是“灯塔”,指引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物产集团沈光明副总经理强调,企业转型发展靠“人”,而“人”靠的是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科学精神,高校需要培养一大批真正具有“职业精神”的人,人的发展主要经历“学业—职业—创业—事业”四个阶段,创业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环节。他指出,预计在今后的10年、20年,生产制造方面企业会小型化,符合“定制化”需求,而小型化的生产制造企业更需要有“创业”精神。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创新计划的参与者之一。该院党委书记俞步松教授介绍说,学校与澳大利亚亚格里菲斯大学共同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职教课程改革”,开展了与国际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参与国际职教政策多边磋商,构建了国际优质高职发展的信息平台与师资培训平台。
通过这次会议,如下一些新认识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参考。
第一,创业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是这项事业的主体承担和实施机构,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其生存的社会中创业生态体系(Ecosystem)的建构。这个体系需要具备六项要素,即政策、经费、文化、支持措施、人力资源和市场。换句话说,社会中相关各方需要相互配合,通过在上述六个方面的有力措施和建设,想方设法为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激励人们自由地进行思想碰撞,交流新的闪光想法,形成想创业、能创业、敢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新想法转化为产品,创新概念成为现实,从而打造出一个人们乐于创业创新的良性社会。
第二,创业教育的动机并非都是以经济收益为目的。人们大都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为了糊口。然而全球许多典型的案例都证明并非如此。美国苹果公司史蒂夫·乔布斯说,他当初只是想改变世界;马克·扎克伯格当初开发脸书(facebook)的主要动机是为人们创造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沃尔玛创始人沃尔玛先生的原始动力只是要帮助人们省钱,使他们生活得更好。而且,创业领域中社会创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主要聚焦于年轻人,创业教育对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和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正向作用。当然,年轻人的创业取向与家族成员中成功的创业实践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比普通学生要高出4倍多,如果家族中有数人创业成功,则家中的年轻人创业的激情会更高。
第四,学校创业教育需要五项要素加以保障。即要帮助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拥有自己的梦想;要开发学生包括冒险精神、好奇心和正向思维在内的良性心态(affective domain);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并参与团队的能力;要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设计学习创业的经历过程;要营造条件允许学生自发创造,而不是要求他们去创造。
作者:樊大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外事处副处长;陈衍,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