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何在,何解

2013-04-29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伊通职教县域

时至今日,大家对由河北省首创、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县级职教中心到底如何看待?它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此议题,在对伊通县职教中心调研结束后,我们专门召开座谈会,邀请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部分县市教育局和职业教育中心的负责同志参加。

功能之问

县级职教中心在当初创立时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所谓“综合性”,一是整合机构多样,二是涉及部门多元。所以,县级职教中心在功能上自然就体现为多重性。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兼具教育与培训的职能。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之所以称之为 “中心”、负责人称之为“主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校长”,在制度设计上就是要让这一教育机构成为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创业孵化中心、扶贫开发中心、农村学校实用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学历教育中心,乃至文化活动中心,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伊通县职教中心的发展显然是朝着这一方向在努力。

48万人口的伊通县到底需不需要这一类型的教育机构?刘春风副局长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需要,非常需要。” 伊通每年有3000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有2000人,如果没有县级职教中心,余下1000人就要流向社会,更遑论服务发展。

伊通职教中心的思路是,紧跟县政府发展规划,县里打算发展哪些产业、开办哪些类型的企业,中心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储备,实实在在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发家致富问题。

同样是农业大县,吉林省农安县现有人口1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万人。农安县职教中心负责人在座谈会上介绍说,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连续8年开办畜牧兽医大专班,毕业生遍布全县。同时开展短期焊工班培训,补充全县技能人才的数量。

在座谈会上,有代表认为,大学生对县域就业根本不起作用,而县级职教中心培养的技术工人一般都留在县城工作,因此,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大。

大家同时也反映,本应具备教育与培训双重职能的县级职教中心,在一些地方是“教育”有余“培训”不足。

第二,就个体而言,既注重技能培训,也注重学历提升。

在座谈会上,大家认为,对口升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学生和家长都有上大学的愿望,这也导致县城里的重点高中生源数不断膨胀,而职教中心却生源短缺。

现存的问题是,中高职衔接渠道并不畅通。大家建议,开通直通车很有必要,确保中职毕业生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职读书。一是适当增加省域内高等学校的对口招生人数,二是开通省际间对口升学报考渠道。同时,要防止县级职教中心以升学为主,沦为变形的高中。

第三,从类型上说,既是农村职业教育,也是城市职业教育。

一方面,在县域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县级职教中心肩负着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顺利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任。另一方面,县级职教中心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县级职教中心在前者功能的发挥要远远好于后者。

涉农专业是加快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伊通职教中心针对当地营城子黄牛市场强化畜牧兽医专业,并在2013年申报了省级重点专业。但在县级职教中心,涉农专业是学生少有问津的冷门专业。很少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这些专业,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主要以升学为目的。有些县级职教中心并不开设种植、养殖、畜牧兽医等专业,单靠国家助学金和涉农专业免费政策还不能有效促进涉农专业发展。大家的建议是,对县级职教中心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给予支持,“出口顺才能进口旺”。一是事业单位进人要给涉农毕业生留出一定比例;二是允许涉农专业与高校高职联合办学;三是加大涉农毕业生政府贴息贷款数额。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县级职教中心其实有三个定位:一是面对县域未成年人的基础职业教育;二是面对县域成年人的择业培训、转移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三是面向城镇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技能培训。

管理之问

除了前面所述功能的发挥,伊通县职教中心还承担了县人社局的下岗职工培训、县妇联的全县妇女干部培训、团县委的基层团干部培训等任务。

按照机制设计,县级职教中心重在“上挂”(取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帮助和支持)、“横联”(与有关单位、企业密切联系与合作)、“下辐射”(将技术与服务辐射到乡、村、户)。

这就涉及到政府在管理上的统筹、布局、经费落实、就业准入等方面。

统筹方面,既有横向统筹,也有纵向统筹。在横向上,县级政府要通过职教中心,实现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三教统筹”、“多牌同挂”,建立并发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正是为了此目的,河北省当初的县级职教中心在领导班子上常常由县长亲自任主任。多年来,无论是管理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都寄希望于由县级政府来解决职业教育难以解决的统筹问题。但在座谈中,恰恰相反,县里的同志希望能在省级或国家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县即使设立职教中心,职业教育在管理上仍是各自为政、行业分割。在横向统筹上,还应该考虑在政府的牵引下,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组建县域职业教育集团,将农村、城镇中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条,共同协作培养技能人才。从座谈来看,这类职教集团在各县成立的并不多。在纵向上,关键是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遗憾的是,包括伊通职教中心在内,许多中心都还未建立起这种网络。

布局方面,涉及到对县级职教中心及其设置的专业进行优化重组、合理布局。一县一所职教中心的布局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县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法是“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针对一些地方县域间职业教育专业趋同、特色不突出的问题,需要在地区层面,根据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所辖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

经费方面,目前要做的主要是落实政策。伊通职教中心在近3年来,累计获得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在中心近3公顷新校址建设过程中,伊通县主要领导多次现场办公,解决资金等问题。史佐相主任也坦承,中心存在资金缺口,有些专业教学计划内应该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进行。调研显示,东北大部分县区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有限,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对国家和省级项目提供不了配套资金。有些县教育局局长直言:“以后在项目评审中,不要再提资金配套了,提了县里也不会配一分钱的。” 二是在地方教育附加费中30%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大部分县不能落实到位。三是免学费和助学金地方匹配资金不能及时、全额到位。因部门利益所致,有些地方的培训经费不是像伊通一样交由县级职教中心,而是流向小的民办培训机构。部分县级职教中心几乎得不到地方财政的任何支持,只能依靠学费维持日常运营。

就业准入方面,“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执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县区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没有落实。企业用工以劳动力廉价为目的,多数不会考虑有无职教中心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职能部门对就业准入制度督查不够,导致有证无证一样上岗,职教中心毕业生就业得不到保障。县级政府协调劳动、工商等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检查,落实企业用人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这是大家所期望的。

2013年,国家将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评选活动。这其中,县级职教中心将是重要的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表示要在全国建设100个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学校,至今未见启动迹象。因此,职成教示范县评选后,应该对县级职教中心有专项支持,以弥补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专项结束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在政策特别支持上的空白。

生源之问

生源是县级职教中心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应该说,伊通职教中心的招生形势还是不错的 :2009年,240人;2010年,444人;2011年,1131人;2012年,830人。这几年都超额完成了伊通所属的吉林省四平市下达的招生指标数。

中心现有在校生8367人,成人教育4000多人,技能短班生5000多人。

伊通已经形成惯例。在每年学期初的全县中小学一把校长会上,伊通县教育局的领导都有意识要宣传一下职教中心。同时下达硬任务,要求每所初中在每年的毕业生中,拿出最低20%的学生,送到职教中心入学,并和年终评职、评先选优挂勾,实行一票否决制。

刘敏学局长介绍说,对于国家的各项职业教育政策,伊通都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比如助学政策,只要学生具备了条件,县财政就会及时将钱划拨到学校,一分都不会截留。

2013年,伊通县职教中心计划招生644人。这个招生指标已经按照毕业生数的比例分解到全县各个初中学校。每所学校的校长也都立下军令状,确保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怎么办?刘敏学说,校长要亲自向他汇报原因,并明确什么时候能完成。最终的要求仍是两个字:“完成”。

目前,初三学生流失严重。以东北三省为例,流失率大多在20%以上,个别地方达到了30%或者更多。刘春风副局长说,把初三流失生动员到职教中心就读,就是控流的最好举措。今年4月下旬,伊通县将对未完成指标任务的学校流失生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其实,在依靠政府力量招生的同时,伊通县职教中心也在不断摸索自主招生的模式。比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车载广告等媒介宣传职业教育。现在,全县每一个村屯都有中心制作的招生宣传条幅广告。比如,与各乡镇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联系,招生网络延伸到各村屯。比如,打破常规,实施常年招生、开放招生。比如,在全县各农村初中设立中心的预科班。比如,实行全员招生,建立教师招生岗位考核制度,把招生指标落实到全体教师。比如,充分发挥在校生的招生宣传作用,动员身边同龄人到学校学习。

即使如此,伊通县职业教育也避免不了“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对于“优等生上重点高中,中等生上普通高中,差生上职校”的选择,史佐相也很无奈。

在调研中我们同时发现,伊通县职教中心学生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经济困难家庭。即使对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来讲,这种现象也是普遍的。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周正博士的表述,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成为弱势群体的聚集地。

师资之问

“太缺了,我们的确太缺了!”谈到师资,史佐相由衷感慨。

从教师数量上来讲,伊通县职教中心已经由2005年的9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5人。

所谓“缺”,仍然是结构性短缺——专业课教师太缺乏。教师中30%左右是理论课教师,40%左右是实践课教师,满足不了专业课的需求。目前中心的教师很多是从普教转来,或者是以前职业高中从事理论课的教师,实践基本不会。史佐相说,职教中心有企业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太少,“如果教师能够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再回来给学生授课,那么效果将非常好”。在伊通县职教中心,高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显然也是缺乏的。155名教职工中,初级职称占了60%。

在东三省座谈会上,师资问题是各县级职教中心反映的普遍问题。

怎么来解决?大家的期许有四点。

第一,教师的引入制度要真正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目前,各县级职教中心教师聘用首先要过人事部门这一关。各县级职教中心负责人强烈呼吁,考题不能照搬公务员或者普通教育的模式,要有专业内容,能够由职教中心出题则更好。在学历要求上,也希望不要按普通教育的标准执行,从而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够进入职教教师队伍。在特岗教师聘用和免费师范生培养上,考虑到职业教育这一块,也是大家所希望的。

第二,教师编制确定能够满足现实需求。大家反映,一是县级职教中心申请并经县政府同意的编制缺额与省级的批复数量差距悬殊,希望能够明确标准,尊重事实;二是给予职教中心编制自主权,将一部分优秀的、急缺的兼职教师“转正”;三是允许空编运行,既补充了教师缺额,也减轻了学校编制和资金压力,使得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体现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第三,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应有单独序列。现在各县主要执行普通教育的标准,这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不合适的。为提高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吸引力,大家建议,一是在职称评定内容上有“职教性”;二是设立正高级职称;三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第四,教师培训要真正起到效果。史佐相说,只要有培训,中心一定会派教师参加。对于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大家认为,一是有些培训质量不高,参加培训的教师花了几个月时间,回来却什么也学不会;二是像伊通县职教中心的激光专业就没有对口培训项目。这是职业教育师资“国培”和“省培”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本专题为吉林省教育厅2011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项目《吉林省县域创新视角下县级职教中心发展个案研究》、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招标课题《吉林省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伊通职教县域
伊通烤烧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沁园春·伊通满族博物馆观感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