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骏电视的“小”时代也来了
2013-04-29
马中骏:慈文传媒董事长
代表作品:《神雕侠侣》、《老马家的幸福往事》、《青盲》
Q:《影视圈》杂志社
A:马中骏
Q:你有没有切身感觉到剧荒?
A:看怎么理解了,可以说剧荒也可以说剧不荒。不荒是因为产量一点没减,还在逐年递增,产量供大于求。但有影响力的好剧,或者说收视表现特别牛的剧,跟去年、前年来比,能说得上名字的很少,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力,确切点说是好剧荒。
Q:好剧荒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你觉得集中表现在哪里?
A:第一,卫视向综艺和自制节目倾斜,把钱花在购买模式上,但实际上好模式也可能做差,这是目前卫视的瓶颈。播出大剧,对平台自身的影响力提高不大,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只有将来做独播剧、周播剧,才有可能形成像综艺栏目一样的品牌,吸引固定粉丝。而且有的卫视一天四五集的播出,像垃圾食品一样,让辛苦制作出来的东西来不及产生影响。这也令制作方想把剧做长,但做长剧制作费就特别高,制作费高卫视又买不起了,这就形成怪圈。第二,因为明星效应,制作成本上去了,制作品质下来了。但电视台不看品质,只看演员阵容,花钱买保险,本来产量都供大于求,又一窝蜂买保险的戏,而且四星联播,卖完一轮走二轮,结果只肥了少部分明星。第三,现在的观众层发生了变化,能火起来的剧,一定要年轻观众爱看,你不抓年轻观众就无法在网络上产生影响力,这部剧的品牌就形不成。第四,电影市场的红火,分流了注意力、影响力,电视剧受到了电影的冲击。第五,总局的政策,没有用市场化来调整影响,管控太多,类型变少,所以剧荒。
Q:怎样面对观众层的分流,网络和电视群体的两极分化?
A:我觉得只能一头,一头抓好就不错了,趋势是观众会越分越细,收视率会随着多元化分流加剧,当年的万人空巷是因为娱乐方式太少造成的。说到底要靠故事本身、人物本身这些基本的东西来吸引观众。比如为什么雷剧有观众有卖点,像《天天有喜》这种剧,小孩子不觉得雷,那是因为他们很多人是看大量日漫过来的,漫画表现极度夸张,想象空前不落地,在他们看来雷点都正常不过。但我们这些受苏联文学影响过的人看来,就觉得雷啊,不接地气啊,但孩子们可不管这些。
Q:目前掌握评论话语权的可能是60、70后,所以他们觉得匪夷所思?
A:对,就像电影《小时代》其实标志着另一个观影时代的开始,这是没办法的,是趋势。可能不是我个人喜欢的,但我们的孩子们喜欢,你不得不接受这种代沟。个人喜欢不能取代潮流,做影视要顺应潮流。
Q:你怎么看一批起用大牌明星的剧反响不佳的现象?
A:我曾经跟卫视的领导聊过,他们也很痛苦。先被广告绑架,又被收视率绑架。就像《中国好声音》做到第二季广告费翻了两倍照样有人买,但开辟新栏目就很难招商。电视剧也一样,没有明星广告商也不买单。
Q:你觉得目前播出方式和发行方式会持续很久吗?
A:改变是迟早的事。我是周播剧最早的呼吁者,现在也在坚持呼吁。周播剧要花的制作费更高,情节密度也高。但目前电视台购买力本身有限制,它收入的广告费还不足以支撑高品质的剧。比如,现在买大剧,就算四家联合购买,一集平均三四十万,一天播三集就要一百多万,结果还是替别人养孩子,所以买剧的时候会害怕。
Q:现在中小公司不敢上项目,在观望,那么大公司呢?
A:慈文一贯一年三百集左右,我们不会因为市场热就多拍,也不会因市场冷而少拍。当然做了这么多年,现在没为卖剧发过愁。慈文的戏收视也很好,类型也很丰富。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来说,因为有产量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会减少产量。其实,只要合理规避风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便有问题也可以找自己的路。交易冷清也不全是坏事,说明前两年的火热投资开始理性,洗掉了那些被诱惑进来又血淋淋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