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比喻”看葛氏英译
2013-04-29陆宣鸣
陆宣鸣
【摘 要】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使得国人们为之振奋,也使得中国小说在海外的推广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认可度进一步加强。本文从“译者比喻”看葛氏英译,探索中国文化传播通过英译传播的最佳境地。
【关键词】葛氏英译;译者比喻;文化传播
引 言
葛浩文笔耕不辍的翻译,使得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其中为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则尤为突出,《师傅越来越幽默》以其犀利、入木三分的笔调,富有中国文化的语料而引人注目,以其中的经典短篇小说《灵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葛氏英译下的中国文化的播。
一、《师傅越来越幽默》的“灵药”
《灵药》,正如莫言所说:“是个关于食人昧行和残忍野蛮的故事。”作者莫言和译者葛浩文所言,《灵药》的笔调朴实、嘲讽,又不失幽默,而莫言式的幽默的要义正在于此,嘲讽社会现象之余也展现悲悯的情怀。那种现代(指五四运动爆发至建国前)愚昧百姓荒谬而可笑的行径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中体现着时代特色、中国文化甚至地方习俗的词汇、语段等俯拾皆是。
二、从“译者比喻”中国文化的传播
1、译者比喻
我们可以把“译者比喻”解释为:以类比和形象的手段来界定“译者”的意义,亦即拿译者打比方,把译者比作另一类别的人物。古往今来,中西方有着丰富的关于译者的比喻。诸如译者是叛逆者(意大利谚语)、译者是把关人、译者是媒婆、译者是调停者、译者是画家、译者是演员[等。翻译比喻包括译者比喻,意味着翻译比喻中的一类就是译者比喻,翻译的主体是译者,人们对翻译比喻的研究也常常涵盖译者,许许多多对翻译的比喻其实是对译者的比喻,如前文所述。
2、《灵药》文化传播分析
笔者将对比《灵药》原文与译文,结合上述理论,深入分析译文在各个层面上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诚然,翻译实践中,无法或几乎不可能找到“理想化的翻译”,本节将重点着力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个非核心“成员”,对应于各种形象生动的“译者喻体”,并着眼于四个典型比喻。
(1)译者是画家
首先要明确“译者是画家”的具体含义,是指译者采用与源语言相同的文本表达,如翻译时保持词性不变、句式对照等,好似拿着与原画相同的颜料在临摹一般,以致“形似”,又或者采取精神对等译法,如同山水墨画般追求意境而不在意细节,以致“神似”。
(2)译者是演员
这一比喻是指,译者好比演员,具有相同的能力,因为演员能将角色演得逼真,故译者的译文也要让读者觉得像是在阅读原著一样。
例. 起来,武工队毙人喜早,去晚了就凉了。
“Get up,” he said,” The armed work detachment likes to get their business over with early. If were late, well miss our chance.”
“毙人”被葛浩文巧妙地转化,而“去晚了就凉了”在中文读者看来都有些模棱两可,葛氏英译均绕开复杂的解释,直取目的含义。纵观译文,似有英文原著之感。呈现出“逼真”感觉,完美地表现“演员”角色。虽然译文避开内容,貌似对文化传播不利,但是這相当于为西方读者架起一座过渡桥,使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突兀地使人无法接受,而是加强西方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效果。
(3)译者是调停者
调停者是指译者在原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不断地协商,使得这两种文化的读者能得以沟通、交流。
例. 请神医罗大善人看。罗大善人说,这是三焦烈火上升所致。
“神医”是极富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而“三焦烈火”出自《黄帝外经》卷四《三焦火篇》陈士铎曰:“三焦之火附于藏腑。”,是中医里的术语,更加有浓厚的文化特色。葛浩文对于“三焦烈火”的处理尽显其文化交流使者本色,这是对在功能和效果上的忠实,而非内容上忠实。译文毫无痕迹地消除了原文古色古香的韵味,对“三焦烈火”含义的处理得也不完全正确,这点是否是葛浩文有意而为之,还是出版商编辑所为(将在下节详细讨论),这点无从考证,但起到充分的文化交流作用,因为其消除文化隔阂。
(4)译者是把关人
把关人是指译者有“纠错”的责任与义务,具体来说,译者若发现源文本有任何错误、遗漏、矛盾等等,都必须予以修正。而往往实际操作时,译者极易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从而“把关人”常常服务于政治或者意识形态。
例. 马二爷,忠孝不能两全,对不起您了!
“忠孝不能两全”乃典型中国古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葛浩文处理此句时,同样避开繁杂的中国传统文化解释,选择忠实形式,传达含义。这不免受到其意识形态的影响,“马二爷”同样是取其含义,“对不起您了”则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译。这三段语料充分体现了葛浩文和西方出版商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的翻译态度,而这种照顾“读者”的译法,却大大加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使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地西方人接受。
三、结语
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灵药》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确取得了一定而且不可否定的进展和成就,但是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延缓。译者在不懂外语的原作者、不懂中文的编辑、广大西方读者之间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受到以编辑为代表的西方读者制约,也受到原作者的影响,这是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协商,甚至相互妥协的结果。真正回归适当语境,中西作者、译者、编辑相互积极的配合,才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周春玲.变化中的莫言—谈莫言近期中短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0(5):89.
[2] Mo Yan. Hunger and Loneliness: My Muses[A]. Goldblatt, Howard.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M]. New York: Acrade Publishing, 2001&2011:18.
[3] Goldblatt, Howard. Translators Note[A]. Goldblatt, Howard.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M]. New York: Acrade Publishing, 2001&2011:21.
[4](美)黄承元.莫言的幽默文学[J].宋娅文,译.粤海风,201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