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观视角下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3-04-29党劲赵丽娜
党劲 赵丽娜
摘 要:(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P150-P151)以 “大工程观”为视角,“艺术教育”为基石,文章阐述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工科院校加强“大工程观”指导下的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工程观;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P150-P151)
“大工程观”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院长莫尔(Joel Moses)初次提出,“大工程观”是对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思想的归纳和总结,是在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从理念到实践的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纵观“大工程观”的特征不难看出,“大工程观”其实质是重视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人文和艺术审美等价值观整合起来,指导工程实践,创造一个人工的实体。工程不再单独指一个学科或专业,因此,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更多地强调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1]众所周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工科大学实施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创造性思维、激发想象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艺术教育为载体激发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广阔的思维方法。理工科大学实施艺术教育应着眼于艺术类课程设置上,应依托大工程观教育思想构建艺术课程体系,将科学、技术、人文和艺术审美等价值观整合起来,指导工程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艺术教育”为基石的“大工程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以及培养方案, 基本上采用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各个学科和课程门类之间相对独立,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偏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学习,多数专业的培养方案未能突出体现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人文和艺术审美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科主义课程观,不再被看成一个学科或专业,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加强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2]例如工业设计就是一种工业艺术。它的设计完成过程就是运用专业技术通过审美艺术共同创造才能实现。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能使大学生在个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增长人生的情感体验,追求真理的意志强化,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如通过合唱的课堂教学、排练和演出使学生懂得了团结协作,集体智慧的所达到艺术境界的魅力所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个人能力得到锻炼,在配合中增强了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的能力的体验,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每一次的过程即是一次创造和提升。在艺术实践中,有机会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通过音乐剧的排练,学生们通过各种人物角色的不同,使他们能够感受和体验他人的经历和情绪。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音乐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是一种以时间为载体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声音艺术,并且具有许多不同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质。就创作、演出和欣赏三个环节而言,音乐的产生、展示和感知是一个时间的过程,音乐必须经历这三个过程来完成自身的整个价值和使命。众所周知,作曲家倾注激情写出音乐是作品创作的原始;演奏家、歌唱家根据作曲家的意图及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来为观众诠释和表演的过程,固然又是对作品进行的一次新创作;欣赏活动则是在前两者完成的创造性成果之上,对音乐作品进行整体的感受、把握、玩味、分析和评价等心理活动,也是心智上一种赋予创造的积极活动,因此,欣赏活动又被称作音乐的“第三度创作”。 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创造性思维、激发想象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目前我国有不少理工科学院已经开设了艺术类课程,这是理工科大学落实大工程观的有效途径。
二、以“大工程观”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建设内容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的设置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作为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措施的艺术课程设置更为重要。这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立足点。加强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并按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足开齐学校的艺术课程,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措施。首先,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受教育对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任务,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出发,结合学校的专业布局设置艺术必修课。其次,应尽可能覆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根据艺术类课程的门类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开设出相对合理的课程:交响音乐欣赏、基础乐理与五线谱视唱、欧洲歌剧欣赏、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声乐发声训练与歌唱、独唱重唱表演艺术、合唱艺术、舞蹈基础、中国古典舞蹈、形体训练与舞蹈实践、艺术概论、小提琴基础与演奏、二胡演奏基础、萨克斯基础与演奏、电子钢琴基础训练与合奏、地方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流行歌曲欣赏与演唱、国际标准舞基础训练、普通话与演讲、话剧表演、中外文学作品赏析、美术作品鉴赏、素描、书法、漫画习作、中国画习作、美术创作与实践等五大类26门供全校学生选修。最后,每一类课程里面都包含有基础知识与作品欣赏、技能技巧、艺术实践三个层面。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是普通高校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条件。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艺术教师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大学时代是学生道德观和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未知世界怀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和感受力,但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艺术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及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因此,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也担负着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个人的道德品行转化成为教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去感受美、表现美及创造美,就是一种用艺术教育的功能作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艺术教育要在重视多元文化的新理念下,为培养更多具有多元文化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完善、贯通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打破学科界限,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内在关联,在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搭建起广泛贯通、融合知识结构的桥梁。教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正确地选择、运用教学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原来单一的学校教育和书本教育向社会媒体、互联网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转变。随着传播手段的增加,各学科知识的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能够将传统的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融会贯通为一体,极大地发挥不同门类、不同学科交叉所带来的优势,以满足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充分发挥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以满足学生对艺术与其它学科相关联的现象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艺术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等,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人才、质量、效益等观念,使自身具备指导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科研、总结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的综合知识能力。在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现代社会里,艺术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因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把科研活动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教学和研究相互作用,必能推动艺术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蓬勃发展。
(三)教材建设
如何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课程建设是关键。然而课程建设体系的建设中的教材建设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应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是直接关系到教师上好艺术课程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艺术教育中课堂教学环节向艺术实践环节延伸的依据。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教材应着眼于科学规划,适应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科研并具有时代特色的系列教材,以满足当前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工科院校加强“大工程观”指导下的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的主要形式,成为学校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开设人文、道德、艺术、历史、审美和文学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增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工程实践的是非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3]以 “大工程觀”为视角,“艺术教育”为基石,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必将成为体现大工程观理念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原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
参考文献
[1]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6
[2] 曾德伟,龚方红,徐薇薇.大工程观视野下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 .209
[3] 李继凯,“大工程观”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电气信息类[J].中国电力教,2009,136(5) 122
作者简介:
党劲,女,1962年出生,河南洛阳人,本科,现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艺术教育、声乐教学、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