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之我见
2013-04-29孙倩郝兆亮
孙倩 郝兆亮
摘要:“以人为本”是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遵循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心态”、“思路”和“方法”这三方面的理解与阐释,深刻剖析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呼吁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在设计中更多的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设计方案。
关键词:以人为本;心态;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56-02
1 前言
有一段时间,设计是因为工业革命而兴盛;有一段时间,人们被机器的效率乐昏了头,让人去适应机器,努力去供奉机器。直到有一天,我们迷失了自己,逐渐不能适应我们自己创造的机器时代,大家意识到,机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为什么我们要让自己适应机器,而不让机器适应我们呢?“以人为本”理念应运而生。
有预言说,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情感化的建筑,冷冰冰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将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建筑。当我们开始一天的生活时,我们的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等等,都成了体现人本的场所。然而,
“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设计理念,也是我们设计的共识。从经济、实用、美观的基本要求,到现代主义的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再到民生诉求与经济发展,我们的设计一直在呼吁“人本”的理念。作为建筑师、规划师,也都在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满足这些要求。但是,依我看真正的、完全的“人本”却远不止这些。为什么一个功能设计的很到位的建筑,却被冷落一边,而有时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却使人们流连忘返,究其原因,是“人”的因素。尊重人、关注人性和生活,以人为中心,让我们的设计充满感染,直抵内心,才是设计的重点。
依我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心态,始终站在人的角度,以人的切身体会去指导设计;其次是思路,从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做到设计源于生活;三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摒弃不必要的方面,化繁为简的进行设计。
2 心态:善意的进行设计
2011年8月9日,一场暴雨袭击了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几个年轻的生命被雨水吞噬,城市在紧急情况下竟然变的如此脆弱,一场大雨,就使我们的城市沦陷。
类似的一系列城市危难接连发生,我们的城市正在超速发展,但超速发展的城市却在危难中弱不禁风。显然,这和我们设计者的心态有关,在设计者心中,只有功业政绩,只有需要完成的任务项目,只有速度效率,只有成本控制,只有即期政治或商业利益,在边干边完善的理念下,人客观上成了各项工程及创新技术的试验品。这种设计理念下,自然也就没有了人,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所谓百年基业。只有发展而不见对人的关怀,这样的发展势不能持久。
2011年10月,北京开展了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主题是“仁:设计的善意”(Ren:Good Design)。“仁”的含义很好的诠释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心态。“仁”意味着关爱他人,关爱人民。而好的、优秀的设计也同样使大多数人民受益,从而体现出设计的仁爱精神。在现阶段,发展中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好的设计,在我看来,“善意的设计”心态是体现“人本”的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
善意的设计,是回归人性的设计。善意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者包括制度安排者,在设计任何一栋建筑桥梁、任何一种产品、包括推行任何一种制度之前,做到心中有人、推己及人、从人的切身体会出发,如此心存善意,我们的设计作品才会经得住考验。对发展的设计,同样应该更多注入人的因素,注入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突破利益链条,超越权力的自我激赏自我认同,抛弃意识形态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超越商业及资本的唯利是图,实现资源与人的和谐,把人、人和环境的和谐协调作为设计的核心思想,呈现最大的善意,这是现实的挑战。
3 思路:源于生活的设计
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直接影响着设计,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未表达,所以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就是把人类生活的具体化,并构成了设计与生活的互动关系,设计是生活和人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可能不知道,一个飞利浦的LED灯泡,西门子的洗衣机,甚至一把家用爬梯,都得过国际设计大奖。如果打开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获奖作品的网页,肯定有不少人会觉得意外——原来我们生活中身边常用的东西,都获得过大奖的垂青。其实,
“设计”这两个字,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艺术家可以天马行空,其作品照样可以挂在庙堂之上供人欣赏。但设计师更像是个服务的工作,为的是设计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脱离了市场,设计师的设计,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某个“国际著名设计师邀请展”上,几位日本设计师设计的椅子作品让人们眼前一亮。并不是他们的设计与众不同,甚至也没有任何标新立异之处,只是普普通通的两把椅子,就足以把观众折服。这两把椅子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单。简单到它们放在你的面前,你绝对不会想到这两把椅子会是设计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寺原芳彦设计的学生椅,看上去跟我们平时坐的椅子没什么区别——白色的坐板和靠背,不锈钢的腿。但就是这样一个设计,设计师花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才完成。原来,设计师设计这把椅子的目的不是赏心悦目,而是“就座时的舒适感”。这看似简单的7个字,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现在的学生和办公室一族都有过长时间坐在椅子上后腰酸背痛的经历。针对学生长时间听课和作业的需求,设计师摈弃了花哨的外观,将设计重点放在久坐后“不易疲劳”上。经过对人体工学的研究,设计师在椅子的臀部设置了立体曲线,使其能承受长时间的使用。设计师用一句话诠释了这件作品:“本作品的设计不是针对特定少数对象,而是针对不特定多数对象(主要是学生),不彰显‘个体的主张,追求功能性与舒适度以及造型之间的平衡。”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最能体现设计之美的哲理——不是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怪异造型,而是功能性与造型之间的平衡。
其实,设计与设计师本身的生活体验是息息相关的,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在设计生活,设计师没有了生活体验,设计也就不存在了……,设计师每做一个设计之前,有必要首先去体验当地的设计及其所反映出的生活方式。而反映在设计本身,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的设计。空间对于城市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居住、工作、休息和娱乐等环境,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居住小区、办公楼、商场、公园等城市的实体空间,因此城市环境就是城市提供人们活动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不但是我们生活的容器和场所,也是我们出行的通道,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是使用及维护城市空间的生物体。好的设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和维护城市这个实体,也就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生活永远需要乐观、向前,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地生活,这也是我们存在于世上的全部意义。
4 方法:化繁为简的设计
视觉造型艺术的“简洁”的含义是指一个视觉造型式样中,能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用符号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符号,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意义。这种简洁性是任何造型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亦是建筑造型艺术所追求的。然而当今建筑界,出现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高、空间繁复、操控复杂、装饰累赘”的建筑,让用户抱怨憋气,怨声载道。强大的功能和不着边际的设计,往往强人所难,产生隔膜和障碍。有名人言:糟糕的设计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平庸的设计是把复杂的事情复杂化,优秀的设计则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有人说,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让用户感觉不到刻意设计的存在,即设计者通过设计产品这一媒介与用户无缝对接,换句话说,让科技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科技。wright说:“在用三条线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用上五条线是愚蠢的:同样在用三磅力已足够的地方用上五磅也是愚然的。”当然“简洁”不是“简单,“但是在讲话和文章中去除那些有力生动的词不能说是简洁,在建筑中作这样的消除同样是愚蠢的!”这些话强调了“简洁而丰富”的意思。
因此,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就应该用尽可能少的造型元素来表达出丰富的建筑思想内涵。正如密斯所说的“少就是多”,他用玻璃、钢两种新建筑材料开拓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新的造型风格一一简炼、明快,但又充分地表现出了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的社会审美趣味;在建筑功能方面,复杂性往往终结为单一性,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把复杂多类的功能条理化,容之以大小适宜的空间尺寸,围之以安全舒适的空间界面,落实以简洁明确的空间容器。以功能模块为基础,实现简洁明确的空间组合。总之,建筑设计的简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整体性,例如建筑外观采用一种材料或质地相近的建筑材料,使外观简洁,具有整体性;二是与环境结合,建筑与环境之间保留过渡空间,使建筑通过吸纳环境而使空间感受丰富多彩,同时与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
以上是对“人本”的设计三个层面的阐述和见解。在当今浮躁而张扬的社会,不甘寂寞的设计师越来越多,进而浮躁、张扬、不切实际的建筑也越来越多。“人本”的设计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本文分析现实社会的这种状态,以此呼吁我们的设计师更多地站在“人”的角度,以人为出发点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