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秋:几多欢喜几多愁绪
2013-04-29
古人曰:调息静心,尤如兆雪在心,切不可“以燥为燥”,一味地抱怨天气。所谓秋季调神,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正是此意。那么,我们就要学会调摄精神,在精神调养上应顺应季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以情制情”远离“秋季情感症”
秋季调神,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秋风扫落叶之后,当人们身临枯草落叶、残花朽木之间,常令人忧愁。尤其是老年人,常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描写秋季对人心境的影响。
有关专家认为,秋季引起的情感和行为异常,发生率为10%—15%,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最容易发生。为了不让这种“秋季情感症”缠绕上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调摄精神,也就是说在精神调养上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季特征。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所谓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为此,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
与此同时,可以采取《黄帝内经》中的以情制情法,此法又叫情志制约法。如《素问》中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此外,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情感寄托。移情法包括琴棋书画移情法和运动移情法。在白天宜以平素所好的事物,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尽快走出凄凉低落的窘境。同时,可听一听轻音乐,仍思绪自由想象,如想象森林、大海、冰川等令心情开朗的地方,忘却热浪的袭击,降低心理热度。还有一种方法叫疏泄法。如确实心烦意乱或心里苦闷,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甚至大哭一场。概括而言,秋季精神调养的法则:清静养神,排除杂念,以达心境宁静的状态。
养生之本在于养心
古人曰:调息静心,尤如兆雪在心,切不可“以燥为燥”,一味地抱怨天气。有研究发现,人在不同的情绪下产生有不同的“气水”,即心平气和、心旷神怡时,人呼出的气变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质;在悲痛抑郁时有白色沉淀;在生气动怒时则有紫色沉淀。因此,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宽宏大量,始终保持情志愉悦,心气和畅,心静自然安。
养生之本在于养心。正所谓根本清源,本末不可倒置。笔者认为养心为养生第一要务,秋冬养生尤其要养心,精神上要做到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
养生当以养心为先。“心”主神明,占首位,已属定位。一个人如果心性不佳、心绪不宁,势必吃不香睡不安,心慌气躁,心惊胆战,极易导致心力衰竭。通俗来讲,心脑共用,养心与养脑相一致。心平气和以养性,清心醒脑以养神。下面我们再来探讨养心之道。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方能达到乐心。情绪乃一身之主,如整日思前顾后、欲望不止,就会导致百病丛生,成为不良疾病的催化剂。消除不良情绪,要学会静心。静心方能气顺,气顺方能健身。静心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至高境界就是乐心。如果你的心理每天都保持愉悦,那么你就是养心的高手。
养心重在养神,养神方能净化灵魂。正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因此,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神凝方可气定,气定方能心静。养神就是要净化灵魂。
养心务必养德,德高方能神凝气定。生活中能让人动心的事物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名利得失有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将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方能心静、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利绳索,使自己不受名利得失折磨。
当然,养心是我们一生的话题,不仅仅是秋冬养生要从养心开始,其实任何时候养心都是养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