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非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肝破裂8例治疗体会
2013-04-29鲁广恩陈志军周共庆
鲁广恩 陈志军 周共庆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的意义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 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外伤性肝破裂中,非手术治疗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7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因患儿腹痛加剧,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中转开腹,行肝破裂修补缝合治愈。结论:小儿外伤性肝破裂,病情重,变化快,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保守治疗中,如血液 动力学不稳定,出血增多,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44-02
小儿外伤性肝破裂在外科急腹症中常见,也是最危险的腹部急症。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期,代偿功能较成人差。病情重,变化快及早明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防御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十分重要。我院2007年1月 2013年1月,收治小儿外伤性肝破裂中,非手术治疗8例,其中7例治愈,1例因腹痛加剧,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予中转开腹,行肝破裂修补缝合治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13岁,平均11岁,8例均为外伤。其中跌落伤5例,交通事故3例,合并肋骨骨折2例,合并颅脑损伤1例。
1.2 肝脏损伤的程度:根据美国创伤协会(AAST)的分级方法:Ι级5例,Ⅱ级3例。
1.3 治疗:8例保守治疗中7例治愈,1例中转开腹,予肝破裂修补缝合术治愈.
2 结果
8例均治愈。1例在保守治疗中腹痛加剧,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腹腔出血量增加而中转开腹。术中证实肝右叶破裂出血,予修补缝合治愈。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肝脏损伤的特点。儿童生理解剖和免疫功能等方面与成年人不同。⑴小儿肋弓柔韧性较好,肝脏相对较成年人大。肝组织比较细嫩,韧性较强,肝脏表面包膜相对较成年人厚。故小儿肝包膜下血肿较常见。同时小儿肝脏损伤大部分为闭合性,本组均为闭合性损伤。⑵小儿免疫应激和代偿能力较强。机体代谢比较旺盛,肝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调节机制不足。小儿血容量少,一旦肝破裂出血,易引起循环血容量不足,发生休克。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输血,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安全的内环境。
3.2 诊断:⑴大部分患儿有右下胸部,右季肋部,右上腹部外伤史。肝区有扣击痛。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等腹膜炎体症。⑵有出血或休克的临床表现。⑶腹穿抽到不凝血。腹腔穿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操作简单的诊断方法。诊断阳性率90%左右,本组94.1%。⑷腹部B超的诊断率99%,1小时内的腹部外伤,腹腔内可能不会有较多的积液,此时B超表现不明显,可疑病历要及时复查[1]。CT检查不仅明确脏器损伤,同时可以判断损伤的程度。有无合并其它脏器损伤。腹腔积液的多少,对决定手术与非手术的治疗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3 非手术治疗:⑴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小儿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随着脾外伤,肾外伤保守治疗的成功,使小儿闭合性肝损伤的非手术治疗,逐步被大多数医务人员所采纳,并取得较好的效果。Karp曾于1983年提出肝外伤的自身修复包括血液吸收,缺损缩小,裂伤融合和肝功性恢复4个阶段。伤后早期依靠自身凝血机制,血管收缩,血栓形成起到自身止血作风。为临床非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病理基础[2]。本组5例,主要适用Ι-Ⅱ级损伤。患儿血液动力血稳定。无低血容量性休克,或有血压,脉搏的改变,但经过积极的输液,输血可以纠正。腹痛程度轻,腹膜炎体征较局限。腹腔穿刺阴性或仅少量血液。腹部B超及腹部CT检查,腹腔积液较少,同时不合并其它脏器损伤。肝包膜下血肿,肝包膜下裂伤,浅表肝実质损伤。⑵非手术治疗的措施。患儿平卧位,胃肠减压,减轻腹胀,补充血容量,定时检测血常规和血细胞压积,根据检查结果输液或适量输全血,应用止血药,预防应用抗生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时复查腹部B超及CT了解腹腔积液的多少及损伤的程度。在非手术治疗中,出现腹痛加剧,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腹腔积液增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进行性下降。疑有腹腔内其它脏器损伤,病情恶化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本组1例,在非手术治疗中,血压下降,经腹部B超检查,发现腹腔积液增多,而中转开腹。术中证实肝破裂,裂伤部仍有渗血,予肝破裂修补缝合治愈。
参考文献
[1] 魏锋,王晓红,顾顺风.小儿肝破裂19例诊治分析.浙江医学,2006,28(10).
[2] 王胜义,陈勇.小儿外伤性肝破裂诊治体会.实用临床医学,2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