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之光
2013-04-29王璐
王璐
《无纺之光》让你品味光线的变化,体会时光的流转。每位参观者获得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取决于他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到来,那一时刻里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比率大小,以及他们观看角度的毫厘之差。
重新发现光的存在
一年前,在克兰布鲁克艺术博物馆( Cranbrook Art Museum),韩裔艺术家Soo Sunny Park的展览《Vapor Slide》同美国摄影师Alec Soth的摄影展《从这儿到那儿》同时展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对美国这片土地的理解。在这次展览上,Park第一次使用了由铁丝和玻璃编织成栅栏式的装置艺术,生动地模拟了佛蒙特连绵起伏的丘陵和白雪皑皑的山岭。一年后,Park将这组装置加以重新组装,从封闭昏暗的博物馆带入莱斯大学窗明几净的画廊,在美国南部灿烂阳光的点缀下熠熠生辉。
新展览的特点在于重新发现自然光的存在——“光无处不在,没有光,人们便无法看见东西,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光本身的存在。”整个作品的结构很像纺织物的纤维,而这组作品本身则被命名为“无纺之光”。
走在莱斯大学画廊的玻璃橱窗外,你很难不被那些只有在蝴蝶翅膀、孔雀羽毛以及鱼儿鳞片上才能见到的夺目色彩所吸引。这些色彩来自于有机玻璃对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反射,数千片有着圆润弧度的正方形玻璃切片,安静地镶嵌在铁丝编织而成的链条状栅栏网格上,巨大的网格在空旷的房间里以自然扭曲的姿态优雅地悬挂在天花板和墙壁之上。一朵云在天上飘过,整个房间都会泛起一阵波光的涟漪。
观看这些参观者们面对作品的表情感受,你能觉察出一丝快乐。置身其中的观众既能获得飘渺梦幻的观感,又能真实地触摸到生动的静物,理想的现实和物理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个巨大的万花筒中,Park试着让人思考:灵与物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灵感之源——篱笆上的塑料杯
思考源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在一次驾驶途中,Park远远地看见一只漂浮在空中的塑料杯,走近之后她发现,因为卡在网格状篱笆上的缘故,这只塑料杯方能给人一种悬浮的错觉。这种结构可以同时满足固定和镶嵌的需求,既有稳定的边界限制,又能承载开放空灵的表达,同时还极易塑造形状。
回来之后,她便着手开始制作。试图在焊接和弯曲时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将每一个环节都塑造得张力十足。“最初我想把它们做成球形,但是,这种栅栏是直线属性的,一旦给它一个方向,就不太容易聚拢起来了。”况且,这种自然弯曲的形态与其居所附近连绵起伏的山峦神似,亦是沸腾的水花和湖面涟漪所呈现的自然线条。
起初,Park制作了20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需要至少7个小时的焊接,100个小时的玻璃固定(玻璃上有两个钻孔用以悬挂丝线),以及更多的时间用以将有机玻璃切割得恰到好处。不过,这些可塑性极强的单元网格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建筑元素。在克兰布鲁克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后,Park决定给原本乳白色的玻璃赋予绚丽的色彩,她为玻璃表面涂抹了特殊的虹彩材料,并额外制作了17个新的单元。在两名助手的协助下,Park用了两周的时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工作室里将新旧37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装置艺术作品。当然,这组作品还添加了一个最重要的材料,那就是随时间变化的自然光。
连接空间与时间的神秘介质
对于这组作品而言,涂抹在有机玻璃上的虹彩材料是“解放”光线的关键。栅栏状的网格结构则很像织布机上纵横交错的纤维。“就像蜘蛛网一样,这个雕塑是一个过滤器,它捕捉无处不在的光线,并迫使其展露面目。现在我们可以轻易看到紫色的光影和黄绿色的反射,它们一边体现着栅栏的结构,一边重塑了既有的空间。”
Park在11岁时随家人从韩国首尔前往美国南部乔治亚州生活,之后致力于绘画和雕塑的学习,光线的短暂和瞬间变幻的特性一直吸引她的创作。而光又恰是一种链接空间和时间的特殊介质。
“无纺之光”延续了Park的思考和试验。她想要利用光这种捉摸不定的介质,去探索光线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概念。“在《无纺之光》这组作品中,我使用了半透明的材料,它们是装置的皮肤,通过它们,我们能够看到真实存在的光,我把光当作了可以运用的材料,我们可以在如梦如幻的体验中思考:这个空间究竟是如何区别于其他空间的。”
如今,Park已经是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市达特茅斯学院艺术工作室的副教授。她留着利落的短发,将刘海部分染成鲜艳的红色,东方人特有的细眼周围勾勒着妩媚的黑色眼线。她喜欢将自己的装置形容为富有生命的有机体,“阳光透进来时,人们可以像透过显微镜一样观察到所有的组织细胞。”这些常见的材料以一种婉约流转的方式被抽象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道可以触摸的彩虹。步入展馆时,没有设置好的道路可供引导,就如同在河边漫步一样,你需要时而停下脚步,去欣赏那些在水面上起舞的光线。它们诉说着人类关于光的体验,同时也展示着自然与艺术的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