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3-04-29乔虹
乔虹
反思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反思的意义早有论述。《 论语 》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都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国外对于教学反思的意义也不乏精彩的论述。例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只靠以往的经验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吸收经验,才能不断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存在缺乏反思意识、反思效率低下、反思方法欠缺等问题。
一、教学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反思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反思意识,不愿反思,不知反思。例如,有的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牢骚满腹却不得不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教师不仅没有从教学反思中得到收获与进步,反而变成了教学反思的奴隶,如此,教学反思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
2.反思效率低下
教师虽然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也积极开展了反思活动,但是由于反思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反思效果不佳,反思效率低下。
在笔者的前期调查(针对泰州市海陵区6所小学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中不难发现,一方面,许多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往往流于表面现象,满足于感性经验的总结,而未能深入至理论探索的层面。很多教师这样写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得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而经验型的反思结果往往只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境,缺乏推广性,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导致反思效率低下。根据笔者调查数据表明,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么写的教师约占20.4%。翻阅教师备课的资料,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质量偏低。例如,某教师在同一本备课笔记中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有教师是因为在教学反思中一味地苛求自己,从而导致教学反思效果不佳。有些教师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当课堂教学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时,他们往往完全歸咎为自身的问题,自我反思变成“自虐”,其结果是教师因反思而痛苦,甚至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何谈反思效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反思,并将其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反思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当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如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思考,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就无法充分发挥。
4.重全面乏系统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讨论,并将其写成教学反思案例。仅以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为例,在CNKI(中国知网)以“教学反思案例”为关键词检索,可得自1989年至今的相关文献9 962篇,其中,1989~2000年仅有文献23篇,而2002年以后每年的文献篇数都呈较大幅度增长,2012年已达到1 742篇,这是2002年发表文献的篇数(54篇)的32倍多,可见,新课程对教学反思的重视已经引发了教师对教学反思讨论的良好效应。
但是通过对现有反思案例的分析后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但短短几千字的文章又如何能深刻而全面地说明问题?过于机械化、模式化地追求教学反思的全面性,就会导致教学反思缺乏具体性、针对性和深刻性,由此也注定它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内容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等现象。一些教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对问题较为连贯、系统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而反思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后果是,教学反思的效果不佳,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而这往往也致使不少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甚至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反思热情,直接导致了教师无法形成反思意识。反思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导致教学反思没有效果,教学反思没有效果引发教学反思意识的缺乏,教学反思意识的缺乏又再导致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导致教学反思效果不佳。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教师又如何能有进步?
二、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帮助教师建立教学反思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反思效率,进行连贯、系统的教学反思。
1.教师必须建立教学反思意识
建立反思意识的当务之急应是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学反思。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是指从觉察、分析教学活动开始到获取直接的、个人化的教学经验的认知过程,即个体自我经验总结回顾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能动、审慎地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经验的再造和重组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把教学反思作为任务、负担,而应在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基础上,乐于反思,进而充分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作用。此外,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不应只以教学反思的数量来作为衡量教学反思的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应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标准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学反思,防止教师疲于应付,反而无法发挥教学反思的效果。
2.教师必须提高教学反思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依靠有效的課堂教学策略才能实施和落实。尽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普遍性,但是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带有教师鲜明的个人色彩,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体现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需要首先从宏观角度反思,把握教材策略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反思是否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为主”。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是指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与愉悦的地方,而不是教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其次,反思随堂训练的指导是否到位。随堂训练,是教师最重要、最直接的接受学生学习反馈的途径之一。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把本应随堂训练的内容布置成家庭作业,而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实际无效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上。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本属于课堂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
再次,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是否有效。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反思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一定要在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发挥学习小组的管理、相互督促的作用,力争把最重要的课堂反馈完成于课堂之内。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与巡查督促下,其功能会发挥得更好。
3.教学反思应注重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还应该注重反思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反思的连贯性是指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应针对自身教学方法等需要提高的地方设计连贯、系统的反思方案,以便提高反思的针对性和效率。具体来说,就是要多记录、勤观察,才能将教学反思持之以恒。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记录、勤观察,还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事件的教育意义,以小见大,及时捕捉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做到持之以恒地坚持教学反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让教学反思如源头活水般滋润教师,帮助教师不断进步与提高。
【注: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21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